摘要:吳仁寶不完美,不完美的吳仁寶,讓華西村富有了。這是任何放大鏡,都扭曲不了的事實。 |
帶著一身故事和爭議的吳仁寶走了,留下華西村這個響亮的符號,還有令世人艷羨的華西村財富。
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標本,吳仁寶游走在現行主流模式的另一條道上。隨著那些同道村落一個個摘去炫目的光環,吳仁寶注定是觀察家惦記著需要指手畫腳批評的最后一個對象。所以,在吳仁寶親手矗起的那幢世界級高樓,滅下通明的燈火的那刻起,質疑、嘲笑、謾罵,再次達到了高潮。
每一個評頭品足者,都能從自身的角度,找到批判吳仁寶的不是之處。就像每個華西村的村民,都能在這位老人身上,找到感恩之處。前者需要的是批評,后者需要的是富裕。
高高在上的批評者,直指吳仁寶集體經濟模式,是專制的縮影。而面對現實的褒獎者,則稱即便是“黑旗”也願意跟著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事實証明,華西村人並不拒絕旁人眼中的“專制”下的富有。盡管他們,可能在批判者眼中,屬於“不正常”的人們。
無論是褒是貶,發生在吳仁寶這樣一位中國僅存的特殊人物身上,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不正常的,不是華西村的村民,而是自命清高的批評家們,他們艷羨著小布什能當總統,卻絕不能容忍吳仁寶的兒子當上華西村的書記。哪怕吳協恩是全票當選,也不行。
當褒貶成為一種站隊,吳仁寶的是是與非非,都在被人用兩種不同的鏡片,單方面地無限放大,呈現出兩種不同色彩的人生。無論是觀者,還是被觀者,都是一種扭曲。而作為一個探索者,農民吳仁寶,並不會因為有沒有上過美國時代周刊封面,而發生多大的變化,也不會因為他的離世,而變得非此即彼。吳仁寶不完美,不完美的吳仁寶,讓華西村富有了。這是任何放大鏡,都扭曲不了的事實。
不完美的吳仁寶,一路探索著,不希望被說成是模式。模式是別人給他的概念。他不需要這個概念,也沒想著讓中國復制出N個吳仁寶,N個華西村。也因此,所謂的不可復制性,只是旁觀者一廂情願的自作多情。你可以復制吳仁寶隻吃面條和雞蛋,但你復制不了他一路走過的時代﹔你可以復制華西村農民別墅的造型,但你復制不了吳仁寶和華西村幾十年所經所歷的每一個機遇和困難。吳仁寶不是用來復制的,而是用來包容的。包容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暫時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不令人完全滿意﹔包容一切帶領民眾一起富裕的探索,連同探索途中吳仁寶身上暫時還退不去的家長氣息,農民氣息。
華西村的集體經濟模式能走多遠,未來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能成為蓋棺定論吳仁寶的是非標准。重要的是,吳仁寶和他的華西村,在中國農村的轉型期,用共同富裕的精神追求,讓困頓的每個家庭,過上了體面富足的生活。
沒有人是完美的。何況一個舊社會過來的農民吳仁寶。客觀地、歷史地、包容地看待吳仁寶,看待華西村,才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不是所有的批判,都能推動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