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壓根沒有人去考慮青少年教育的宗旨,教育階段的銜接和持續性,以及民族的未來等問題,以至於違背人的成長規律、違反人性的教育模式長期存在而得不到革新。 |
日前,教育部《關於在高等學校開展反對餐桌浪費專項行動的通知》正在各地轉發,並以“專項行動”的方式在全國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此前,教育部還印發了《關於做好2013年春季開學工作的通知》、《關於勤儉節約辦教育建設節約型校園的通知》等文件。
“餐桌浪費”現象在我國已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響應中央提倡“節儉”的號召,國家對包括公款吃喝在內的“三公消費”開了刀。於是,教育部針對“高校餐桌浪費”現象開刀看起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但稍加分析,人們就會意識到,情況絕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以“國家部委”名義發布的通知,所針對的絕非個別現象,也不是少數現象,往往表明事情已經到了相當嚴峻的地步,甚至有了普遍化的強勁趨勢。“高校餐桌浪費”現象驚動了國家部委,表明這種不良現象已經形成了風氣,以至於主管部委痛下了“專項整治”的決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餐桌浪費”現象表面看似是飯菜質量或者學生品質問題,可當一種不良習慣席卷全國之時,則不能不引起人們更多的反思。一方面,高校飯菜質量問題的背后,凸顯的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尷尬﹔另一方面,學生自理能力差、公共意識淡薄,其養成教育普遍拖延到大學階段,這究竟又是誰的錯?
從珍惜糧食、尊重勞動,到講究衛生、倡導禮儀,這些養成教育的內容反倒成了高校裡面的必修課,其實是對中小學階段學生“養成教育缺位”的補課。那麼,為何中小學階段我們的養成教育會普遍缺位呢?中小學沒有搞好養成教育,究竟又在忙些啥?事實上,人們看到的是孩子的書包重量等身,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大量地擠佔了大好時光,甚至於孩子的補習班都充斥了寒暑假,可我們的孩子在養成教育、健康成長方面得益甚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讓孩子逃避國內這種教育模式,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
以高校餐桌浪費為例,孩子們為何沒有養成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習慣?那是因為他們在讀書期間,將絕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了學習書本知識上面。知識還僅僅屬於“智力”的淺層次,其他的諸如培養適應生活的能力、獨立健全的人格都被耽誤了。甚至直到高中,父母都在“陪讀”,在備戰高考階段不辭勞苦地跑來為孩子送飯、洗衣……我們在責怪孩子依賴性強,責怪父母溺愛孩子的同時,為何不反思一下,以“分數”論人才、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模式,又究竟毀滅了多少孩子無憂的童年和美好的未來?
在中國推行了數十年的應試教育,無疑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從來沒有把人當人看,而是把學校視為車間,把孩子視為原料,把畢業生視為產品。並且,孩子們高中畢業下來,沒有幾個不戴眼鏡的,視力下降、身體發胖成了常態。應試教育給孩子們帶來的,是柔弱的身體、病態的精神和“啞巴英語”,在他們身上,我們找不到高雅的品位和靈動的舉止,就是這樣一批人,進入了承載民族夢想的象牙塔。
面對這些不良習氣纏身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下發了一系列的通知,對包括“餐桌浪費”在內的各種不良習慣實行專項整治,此舉顯然是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事實上,找到病根,有些文件真的可以不發。中醫講究對症下藥,作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不反思應試教育之弊,不反思錢學森之問,不把“百年樹人”視為千秋大業,不從關心下一代的角度把孩子們從那些錯位的、無意義的“應試”中解放出來,卻忙於出台“跟風式”的文件,實際上是摑了自己的臉。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文件反映了教育部官員錯誤的政績觀,他們以為搞教育和其他工作一樣,就是去救火,干幾年就到別處去了。壓根沒有人去考慮青少年教育的宗旨,教育階段的銜接和持續性,以及民族的未來等問題,以至於違背人的成長規律、違反人性的教育模式長期存在而得不到革新。
黨的十八大要求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人們更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國內教育充滿自信,到那時,這種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教育模式,定然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孩子前來接受教育。(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