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人說的是河北英語,東北人說的是東北英語,反正就不是人家正宗的倫敦音或者紐約音。央視記者的口音是哪裡的,一時半會兒還真難以分辨,但絕對不是正宗的英語發音。 |
3月26日的《朝聞天下》中,央視記者專訪了贊比亞發展署總監安德魯。這條播出時間僅1.5分鐘的新聞在昨天成為了微博的熱議頭條。視頻中男記者操著一口流利的“中國方言式英語”和贊比亞官員對答。這位記者神一般的中式英語發音讓網友紛紛表示“這是要氣死英語老師啊”,“外國友人竟然聽懂了”。(東方網3月28日)
說句實在話,我有些佩服這個在非洲同胞面前大秀“中式英語”的央視記者了。因為盡管人家的發音不准確,語法不對頭,可人家有敢於和外國人說話的勇氣,而且還順利地完成了採訪。這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無知者無畏啊。
記得趙麗蓉和鞏漢林表演過一個小品《老將出馬》,裡面提到了一個倫敦音的話題。一直以來,我們的英語教育也確實在朝著正宗的、標准的、倫敦音的方向努力,但遺憾的是,我們說的還是中式英語,倫敦音沒練好,本土味卻很濃。河北人說的是河北英語,東北人說的是東北英語,反正就不是人家正宗的倫敦音或者紐約音。央視記者的口音是哪裡的,一時半會兒還真難以分辨,但絕對不是正宗的英語發音。
能說一口標准的英語,能唱幾首動聽的英語歌曲,相信是很多人的夢想。除了那些英語專業的學生,相信我們很多人在學了十幾年英語之后,未必就能達到央視記者的水平。語文教育講究聽說讀寫,英語教育同樣如此,可我們現在的英語教育更多的是用來考試。對考學的孩子來說,語數外是基礎課。對上大學的孩子來說,要考英語四六級﹔考研究生有研究生英語﹔工作了還要參加職稱外語考試。原本實用的英語,成了應試化工具。如果算一下,我們其實用於英語學習的時間要遠遠大於母語的學習時間,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既不會說,也不會寫,學的都是啞巴英語。我覺得,央視記者的“中式英語”盡管水平不高,但比很多人都要強。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4億多人在學英語,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3。專家預測,再過幾年,中國學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母語國家的總人口數。按理說,在這樣“全民學英語”的熱潮下,我們國人的英語水平應該都是超一流的,和外國人溝通起來也應該是非常容易的,可為何連央視記者都弄得如此狼狽不堪?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人學英語不是為了說英語,而是為了考英語。應試的背景之下,更加注重單詞、語法和閱讀理解的考察,教得都是啞巴英語,對英語口語的重視不夠。第二點,英語在實際工作中的用途不大。我們很多人花了十幾年學英語,可在實際工作中,除了那些從事翻譯、外貿等和英語有關工作的人,其他人用到英語的地方並不多。
今年兩會,有不少代表呼吁叫停“全民學英語”,他們提出,英語本是學習手段,如今卻成為社會生存的一道門檻。這種說法盡管比較極端,但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真實想法。央視記者的“中式英語”其實是當前英語教育的尷尬寫照,國際化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學習英語,但更應注重口語的學習,而這恰恰是我們目前英語教育最大的短板。(關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