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些不當開支沒有找到名正言順的名目前,“其他”還得被它們頂戴相當一段時間。平心而論,政研室很需要這筆資金去深入調研,以便寫出資治養政的報告、文件。 |
賬目公開的目的,是讓人看懂后進行監督的,而不是讓人一頭霧水的。讓人看不懂的公開,都是偽公開。
在公眾的期待中,一些地方的預算報告公開了。然而,很多公開的預算賬本過於粗線條,賬目格式更是五花八門,與公眾的期待相差很遠。
賬目公開的目的,是讓人看懂后進行監督的,而不是讓人一頭霧水的。讓人看不懂的公開,都是偽公開。過於籠統的公開,都是不想讓人看明白的應付型公開。
有調查發現,廣州市質監局的公開一度非常詳細,連公務接待的人次、人均標准等都公開了。然而,這些內容僅停留一個晚上便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和其他部門統一格式的“簡版”預算:諸如公務用車購置費XX元、公務接待費XX元之類。這種公開向低標准看齊的現象表明,詳細公開已經對粗略公開造成威脅,詳細公開可能遭遇到來自粗略公開的阻力。
如此粗略公開的背后,暗藏的是一些政府部門“靈活要錢、靈活花錢”的用心。公開得太詳細,意味著一舉一動受到公眾監督,要錢花錢都不那麼自由了。於是,在公開的大勢下,粗略公開成為一些人享用公款的最后藏身堡壘。
為什麼這個堡壘能夠存在呢?原因在於最初的制度設計,在公開的原則上很剛性,但在公開的程度上則柔性起來。這無異於給享用公款者關上一扇門時,又打開一扇窗。
在公開這個問題上,不規范則無公信。既然公開,就要讓公眾看得明明白白。有了充分的知情權,才會有監督權。知情不充分,監督多半無效無力。
也許,通向徹底公開的路徑,比我們想象的要艱難。從一些地方公開的項目看,“其他支出”變成一個筐,最高的佔本級支出的40%左右,表明一些不當財政開支急欲尋找合理出口。過慣了沒名沒分偷著樂的日子,一旦要公開現形,隻好急匆匆在“其他”中躲一陣。在這些不當開支沒有找到名正言順的名目前,“其他”還得被它們頂戴相當一段時間。
在五花八門的公開樣式中,一些地方政策研究室的上百萬“課題調研費”、數十萬的“重要文件起草費”赫然在目,它們原本屬於行政運行方面的開支。撇開重復開支不說,這個稱謂足令人唏噓。平心而論,政研室很需要這筆資金去深入調研,以便寫出資治養政的報告、文件。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地方根本沒時間去調研,這不過是個可以自由支配的名目而已。
公眾並不希望每筆錢都是不花少花最好,而是希望你仔細地去花每筆錢。這裡的關鍵是,錢要花得值、花得明白。地方預算報告公開,要讀懂這份民意。(華池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