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國際論壇:美中經濟高度互補

2013年04月03日08:2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摘要:美國人傾向於選擇廉價商品,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制造”在美國消費中的比例下降。技術進步造成了商品價格下降,美國人轉而又把從商品消費中省下來的錢花在了服務性消費上。1960年,美國人商品消費佔其消費總量的一半左右,現在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了不及1/3。

  從傳統來看,美國國際經濟政策制定者通常認為外部經濟體的增長對美國有益,肯尼迪總統就曾講過“水漲船高”的道理。可是,面對中國經濟增長,一些美國人卻變得不那麼肯定。有觀點認為,貿易逆差導致美國制造業就業萎縮。雖然貿易逆差帶來部分影響,但生產自動化和美國社會消費選擇產生的影響要大得多。

  美國相關行業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升,是造成美國制造業就業崗位減少的最主要原因,產業工人數量下降是技術提升的直接后果,並非源自貿易逆差。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化國家制造業在社會整體就業中佔比均有下滑,即便在德國、荷蘭這些貿易順差國,境況也是如此。

  美國制造業正在發生的改變和美國農業經歷的變化很相像。上世紀30年代,大約10%的美國人從事農業生產,現今已不到1%。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但美國國內對農產品的需求沒有同比增長,所以盡管美國在農產品貿易上有大額順差,但農業領域的就業依然下降。

  通過與新興市場國家進行貿易,美國的出口產品獲得更大市場,美國消費者則獲得更便宜的商品和服務。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普遍不是美國出口工業的主要競爭者。由於收入水平和技術水平差異,中國和美國的競爭優勢體現於不同產品,交集並不多。

  美國人傾向於選擇廉價商品,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制造”在美國消費中的比例下降。技術進步造成了商品價格下降,美國人轉而又把從商品消費中省下來的錢花在了服務性消費上。1960年,美國人商品消費佔其消費總量的一半左右,現在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了不及1/3。

  此外,美國已不生產當前進口的許多制成品和中間產品,在這些方面受到沖擊的說法更無從談起。例如,美國目前基本不生產鞋類產品,隻生產少量服裝。與此同時,美國消費者享受著更低廉的價格和更豐富的選擇。據我們計算,美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給每個美國人帶來約500美元的實惠,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則給每個美國人帶來約250美元的實惠。

  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增長不是產生美國經濟問題的原因,反而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減小貿易逆差是美國主要目標之一,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增長將使其更易實現。統計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國家增長對美國出口領域的提升作用大於進口,且不會以美元貶值為代價。美國貿易調整應主要著眼於出口而非進口。在出口領域,日本和歐盟是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應更關注日元和歐元,而非人民幣。

  未來幾十年內,中國的競爭力將會提升,但對美國來說,目前壓力並不明顯。美國和中國經濟高度互補,雙方能從合作中受益更多,這一點毋庸置疑。中國增長將會助航美國經濟。

  (作者羅伯特·勞倫斯和勞倫斯·愛德華茲,分別為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南非開普敦大學教授)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