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陳慶貴:突圍“中國式過馬路”困局需改變治理思維

2013年04月10日09:12    來源:湖南紅網        字號:
摘要:我請問,設若平時執法以“抽查”示眾,問題嚴重又以“運動式”應急,又焉能不使行人形成僥幸想法?久之,如是想法一旦成為慣性,又豈能形成路人良好的交通意識?

在路口湊夠一撥人就走,與紅綠燈無關。這種行人無視交通法規過路口的現象被稱為“中國式過馬路”。即日起,交管部門將依法嚴管此類違法行為,“帶頭”闖燈的行人將面臨罰款,對於態度蠻橫、拒不服從糾正,有妨礙民警執行公務甚至是襲警行為的人員,公安機關將依法嚴肅處理。(4月9日《新京報》)

無獨有偶,8日開始,南京交管部門對“中國式過馬路”動真格,闖紅燈橫穿馬路要罰20元。(4月9日《現代快報》)

“中國式過馬路”要不要治、有沒有法子治不是問題,陷入屢治不愈甚或愈治愈烈的尷尬困局才是問題。談及“中國式過馬路”話題,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說不完﹔然而說來說去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認為,突圍“中國式過馬路”困局,不妨化復雜為簡單,回歸常理和問題本初。就治理主體而言,至少要改變三項思維定勢。

首先,運動式思維。平心而論,各地交管機關這些年沒少對“中國式過馬路”“集中整治”,然而效果大同小異:有苦勞但功勞不敢恭維。因為整治過后人們見到的是,一切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盡管問題成因復雜,但說到底,在於治理機關按照“祖宗之法”、基於一元運動思維“集中整治”,進而導致“闖紅燈”事后反復變本加厲成為“老大難”問題。

再者,迷信勸導思維。為整治“中國式過馬路”,不少地方想出執法之外的“法外之法”。比如目前交管部門為勸阻行人闖紅燈,安排交通文明倡導志願者,安裝信號燈語音提示器等等。應當承認,新法產生過一定作用。但須知,提示畢竟不是執法,志願者畢竟不是執法者。我在路口就沒少見到行人不理會提示勸導我行我素的。少數地方迷信“法外之法”,歸根到底是基於執法畏難心理。有交警就坦言,處罰起不到震懾作用,且容易引發矛盾。可以說,正是日積月累的畏難情緒,導致了“放縱—畏難—再放縱—更畏難”的惡性循環。

還有,法不責眾思維。毋庸諱言,時下不少地區“中國式過馬路”亂象已然發展到法不責眾階段。有兩個問題須要厘清:第一,法不責眾是不是不執法或報廢法的天然理由?當然不是﹔第二,法不責眾到底是誰造成的?當然不是后者。試問,當第一個違規者就被嚴格執罰,繼而“凡違就罰”,會有法不責眾嗎?我同意一位全國政協委員的觀點,“執法者應該有個長期嚴管的態度,讓絕大多數人感受到法律所設的紅線不能碰,才能逐漸養成習慣”。執法部門不能一味地將責任推給百姓,而要將法律真正落到實處。事實上,國家層面的道交法以及各地的實施辦法,對行人違法都有明確規定,就執法層面而言,法不責眾說明執法機關落實法條有問題。我請問,設若平時執法以“抽查”示眾,問題嚴重又以“運動式”應急,又焉能不使行人形成僥幸想法?久之,如是想法一旦成為慣性,又豈能形成路人良好的交通意識?

讓我謹慎樂觀的是,北京相關人士坦言,此次重提對行人違法嚴管,不會是“運動式”執法,“交通秩序整治要形成常態化,效果出來以后力度不減,才能保証交通陋習逐漸改善”。當然,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如是信誓旦旦,之前相關管理者也沒少說過。總之,突圍“中國式過馬路”困局,改變治理思維定勢才是治本。不信,我們每天上班在路口上都能得到驗証。(陳慶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