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熊建:不要打擾救援工作

2013年04月24日08:3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摘要:許多國家都有一些不成文的新聞行業規定:在採訪工作面有限的情況下,抽簽決定代表採訪,材料供媒體分享﹔救災現場用繩子開辟出採訪區和工作區,定期安排休息中的救援人員介紹情況。類似的安排完全可以平衡報道與工作,而實現這一切,則需要組織者和管理者建立媒體與現場的緩沖帶。

  “我們是××報業集團的,想開一張去蘆山的通行証。”

  “不行啊,裡面媒體太多了。”

  “你就給我們開一張吧,我們還拉了一車物資。”

  在雅安市政府應急辦,記者聽到了這樣一組對話。

  據該辦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蘆山縣的媒體記者已有上千人,汽車三四百輛,其中有境外媒體記者一百多人。這還只是登記過的,沒登記就硬往裡闖的記者則沒有統計。

  “如果照片拍的不好,是因為你站的不夠近”——沖在新聞第一線,是記者的天職。及時、真實的新聞報道,往往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推力。尤其在災難現場,新聞媒體的存在非常重要,它們是抗震救災隊伍中重要的一員,真實的災難報道,不僅有助於外界了解災情,還可以引導社會做出合理的救援決策。

  但同時,媒體倫理在救災現場又極為重要。曾經發生這樣的事:個別記者要求救援人員暫停搬運傷員,就是為了拍一張照片。災區是一個特殊的戰場,這裡進行的每一項工作都牽連著生命。誠然,新聞大戰是市場化背景下正常的現象,但無論怎樣,承擔社會責任,是新聞工作者的天職。

  災區生活資源不足、救援道路擁擠,這些都是包括媒體在內的抗震救災人員必須尊重的客觀條件。在此基礎上的媒介倫理自律與他律,則是比佔用資源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此次蘆山地震,不少記者一上路就開始轉發一條條微信——“先救人、再採訪”、“不要打擾救援工作現場”、“多傾聽、少發問”、“不要反復採訪悲傷的人”……經歷了“5·12”后多次災難報道,媒體人對災難報道倫理的自省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

  許多國家都有一些不成文的新聞行業規定:在採訪工作面有限的情況下,抽簽決定代表採訪,材料供媒體分享﹔救災現場用繩子開辟出採訪區和工作區,定期安排休息中的救援人員介紹情況。類似的安排完全可以平衡報道與工作,而實現這一切,則需要組織者和管理者建立媒體與現場的緩沖帶。

  我們的報道也不必都集中在一線現場。實際上,與災區有關的重要信息,政府都會通過微博、網站公布,信息化的進步可以用足﹔后方醫院的志願者故事,深入採訪也會有很多收獲。好故事后方也不是沒有的,媒體的敬業和水平,不單表現在跋山涉水、訪苦問寒上,還表現在深入思考、全面把握上。隻要留心,救援報道題材到處都是。

  媒體人當然追求“在現場”,但如果“在現場”的作用添亂大於貢獻,就需要掂量一下了。其實,新聞理想並不是隻有在熱鬧喧囂處才能實現,那種為採寫新聞而制造新聞的做法是不足為訓的。(熊建)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