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市民冒險抄底黃金市場實屬無奈之舉。放眼國內,百姓手中的錢有什麼好的增值保值渠道嗎? |
近期,國際金價出現了歷史性的大幅下跌,國內許多市民生猛搶購黃金,甚至頻頻傳出有市民花上百萬“抄底”的新聞,這樣的壯觀景象與國際投行紛紛做空黃金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有黃金分析師表示,黃金12年牛市終結,其下行通道已經打開,但還是擋不住國內市民搶購黃金的熱情。國內市民冒險抄底實屬無奈之舉。放眼國內,百姓手中的錢有什麼好的增值保值渠道嗎?錢放在銀行,存款利息被物價的不斷上漲抵消﹔錢放在理財產品,大多數產品管理混亂,投資難免受損﹔錢放在股市,操縱欺詐亂象讓股民信心乏匱﹔錢放在房市,限購政策加上投資成本高,風險難估等。面對“負利率”時代的通脹壓力,民眾的投資理財渠道幾乎全部受阻,人民幣成了“燙手山芋”。
據統計,截至2012年末,中國居民個人儲蓄余額高達41萬億元。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眾手中的閑置資金積累也逐步增加,投資理財意識也越來越強。但遺憾的是,隨著當前黃金步入熊市可能性加大,國內民眾本來就有限的投資保值渠道再被收緊。更糟糕的是,面對當前國際主要經濟體不斷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過剩日趨嚴重,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國內民眾金融資產貶值的風險將持續存在,還可能不斷上升。
對普通民眾來說,手中的資產是他們安居樂業的本錢。民眾金融資產保值增值不僅是個金融問題,更是重大社會問題,對國家長治久安至關重要。如何讓百姓的“錢袋子”不縮水進而保值增值?“百姓保收增收”的民生大計,政府亟需高度重視。
首先要合理利用經濟、金融杠杆,控制通貨膨脹。過高的通貨膨脹使得民眾資產縮水,民眾不敢也不願花錢,阻礙了國內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其次要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利率政策一直過於僵化,長期維持低水平,既影響貨幣政策效用,也妨礙民眾金融資產保值增值,甚至容易誘發民間高利貸等問題。
另外,要推動証券市場健康發展、推進金融創新促進金融市場產品多元化。尤其要重視發展債券市場,鼓勵發行和創新債券產品,釋放民眾金融資產活力,為百姓提供戰勝通脹的投資品種,為百姓提供更多直接參與分享國家經濟發展成果的投資平台。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國民收入倍增的目標,促進民眾金融資產保值增值是重要通道,也是民眾眼下最現實最強烈的呼聲。選擇多了,賺錢的機會自然也就多了。我們期待政府拿出切實的措施保障“百姓保收增收”的民生大計。
(作者徐蕾,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