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麻生太郎說,在過去1500多年中,與中國的關系未曾有過極其圓滿的歷史。此番刺耳言論一出,立刻引起了中國民眾的強烈反應。事實上,這番言論正體現了他的中國觀與心裡話——其毫無反省日本對中國侵略歷史之意,而是要為拉攏印度、制衡中國而造輿論、找“根據”。 |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關於侵略史的錯誤言論及其穿迷彩登戰車、高呼“天皇萬歲”等行為令世人側目。無獨有偶,安倍內閣副首相麻生太郎最近也在國內外竭力“激情表演”。4月份,麻生執意參拜靖國神社﹔5月4日,麻生又借在新德裡出席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之機,挑撥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對印度領導人說中國的壞話,拉攏、鼓勵印度共同抗衡中國。
麻生表示:“日本在海上與中國相鄰,印度在陸上與中國接壤。但我們在過去1500多年中,與中國的關系未曾有過極其圓滿的歷史。”麻生還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強調針對中國構筑日、美、印、澳四國聯盟的重要性。
過去,中日兩國領導人見面,為了表示友好和對中日關系的重視,經常講兩國有兩千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麻生此番刺耳言論一出,立刻引起了中國民眾的強烈反應。事實上,這番言論正體現了他的中國觀與心裡話——其毫無反省日本對中國侵略歷史之意,而是要為拉攏印度、制衡中國而造輿論、找“根據”。
回顧中日兩國1500年以來的交往史,和平共處持續的時間較長,但也有不幸的時期。除了元朝中國的蒙古族上層試圖入侵日本但失敗而歸之外,中日之間發生的戰爭大都是日本對中國及朝鮮半島的侵略擴張造成的。
在古代,公元663年,日本曾發兵朝鮮半島以支援百濟,在白江口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此后約500年,日本與唐、宋時期的中國保持了較長時期總體上的友好交往。元朝不足百年,日本稱是神風保佑才戰勝了“元寇來襲”。而元末明初起,日本倭寇便開始大舉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92年、1597年,豐臣秀吉先后兩次發兵入侵朝鮮半島,目的是佔領中國,甚至企圖囊括印度。在中國明朝與朝鮮聯軍的反擊下,豐臣秀吉徹底失敗,一命嗚呼。然而,豐臣秀吉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則被后來的日本軍國主義所繼承。1609年,原豐臣秀吉部下的第四軍——薩摩藩的島津家族在德川幕府默許下把對外擴張的矛頭轉向琉球國,出兵琉球並迫使琉球王投降,而英國也是從這時開始入侵印度。
在近代,中國和印度都先后遇到來自海上列強英國或日本的入侵。中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后元氣大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和印度一樣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蹂躪。而日本這個亞洲的海洋國家則自1868年明治維新后迅速崛起,並與英國結盟,成為“脫亞入歐”的亞洲海盜國家和帝國主義列強之一。1872年,明治政府首先把琉球國變為日本的所謂“琉球藩”,繼而於1873年首次出兵中國的台灣,並於1879年徹底滅亡了琉球國,強行將其變為日本的沖繩縣。然而,日本明治政府的擴張野心遠不止於此。1894年日本伊藤博文內閣在朝鮮半島發動甲午戰爭勝局已定后,沒等戰爭結束就於1895年1月14日的內閣會議秘密決定佔有釣魚島等島嶼。同年4月17日,日本政府強迫中國清朝政府簽署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迫使中國把台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包括釣魚島在內的中國台灣省被日本殖民統治了50年。1902年日本與英國結成軍事同盟后,又於1904年在中國的遼東半島發動了日俄戰爭。
二戰后,日本在冷戰時期曾追隨美國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企圖通過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來分裂中國,但徹底失敗。1972年中日邦交正化后,中日兩國人民要求兩國世代友好、和睦相處的願望得以實現,兩國友好合作符合中日雙方及亞洲各國的利益。然而,自冷戰結束后,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抬頭,如今更加甚囂塵上。安倍、麻生美化侵略歷史,推動修改戰后《日本國憲法》,在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方面加強國際軍事聯盟。這必然導致日本逐步突破戰后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國內與國際秩序,並危害鄰國,引起日本同中韓等近鄰國家的關系嚴重倒退。
如此看來,對於麻生所說的1500年來中日關系“沒有特別順利過”,可以理解為:第一,日本無論是企圖武力征服還是結盟對抗中國,從來沒有順利過,最終必遭徹底失敗﹔第二,中日關系之所以沒有特別順利,其根本原因很清楚,就是日本曾經對中國採取敵視政策、結盟干涉和武力侵略。除此之外,歷史、現實和未來恐怕都不會給出別的答案。
(作者劉江永,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