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一貫奉行“戰略自主”的原則也是美印無法結盟的原因。印度很明顯並沒有興趣與美國發展美國和其盟友,比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所形成的那種國防關系。印度方面對美國仍然有懷疑,因為美國曾經針對印度核項目而採取制裁措施。 |
2000年3月,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訪問印度,這是大約20多年來,第一位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這次訪問被認為是美印關系的第一個轉折點, 特別是當時兩國就印度發展核項目所產生的分歧還沒有解決。
2001年的9·11事件改變了全球的安全格局和國際體系,也改變了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三個月后,印度國會遭到恐怖襲擊。反恐戰爭為為美印開展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提供了一個機遇。
2006年3月,小布什總統訪問印度,與印度達成了民用核合作的協議。美國此舉實際上承認了印度一直所追求的“核大國”地位。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南亞項目研究員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 Tellis)說:“那個協議簽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排除新德裡和華盛頓三十年以來關系緊張的重要源頭。我們成功了。 我認為,這是布什政府採取的重要政策提議。”
泰利斯本人參與了這個協議的談判。他說,美國的這一改變,讓印度以及印度民眾相信美國對與印度發展新關系是嚴肅的,也是有誠意的。
美國前駐印度大使羅伯特·布萊克威爾 ( Robert D. Blackwill) 2009年在新德裡的一次講話中指出“如果沒有中國因素的話, 我認為布什政府不會推動民用核協議的談判,美國國會也不會批准。”
2010年,奧巴馬總統訪問印度,他在印度的演講中將美印關系稱為“21世紀起決定性作用的且不可或缺的伙伴關系”,並明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奧巴馬說:“未來,我希望看到改革后的聯合國安理會將印度納入其中,使其成為其中的一個常任理事國。”
奧巴馬的這番聲明是在美國將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奧巴馬總統在第一任期內,明確做出了將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的決定。
2012年6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在印度訪問時稱印度是美國重返亞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