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倍上台才幾個月,又是穿軍服鑽坦克,又是三呼“天皇萬歲”,還公開要重新闡釋“侵略”的定義,他讓外界感到他不是簡單的外交強硬,而是骨子裡就充滿對日本戰敗后遭遇的悲情,他恨二戰的結果,而不是恨發動戰爭的人和原因。他不接受中國通過和平辛勤的勞動走向復興和強大,他要在東亞的大趨勢裡逆水行舟。 |
中日兩國持續摩擦,不僅高層交往中斷,兩國社會相互間的心灰意冷在朝著“嚴冬”的方向走,敵意在逐漸形成。
釣魚島之爭從日本“國有化”的嚴重挑舋開始,中國前所未有的猛烈反制帶來高潮,直到今天的嚴重僵持,構成了中日關系的“死胡同”。在這期間,中日兩國都出現權力交接。
中國權力交接基本保持了對外政策的穩定性,這是世界范圍的壓倒性評價。在日本一方,因為出現“又一次政黨輪替”,政策變化的法定空間就很大,新人個人可能帶來的變數尤其難以預測。
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把中日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幾乎推向極致,他個人對兩國關系的傷害很可能超過小泉純一郎。
小泉的負面行動相對單一,他反復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中日外交對立。但那個時期,中日經濟合作沒受影響,貿易增長很快,相互反感主要在歷史層面打轉。小泉並未在領土問題上大做文章,兩國戰略上的相互警惕和防范並不突出。正因如此,安倍2006年接替小泉任首相后來華做“破冰之旅”也比較容易。
安倍再任首相,把釣魚島沖突帶向整個中日關系,他很可能成為中日戰略對立的“定型者”。
從外部看,安倍正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發展方向。一是他試圖徹底改變日本社會的歷史認識。二是他要從修憲做起,大幅度改變日本戰后的和平發展道路。三是安倍要以前兩點做鋪墊,對東亞戰后秩序做出根本挑戰,尋求日本與戰后60年完全不同的地緣政治角色。四是安倍的經濟政策是短線、自私的,他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顯示他要把日本變成經濟上完全不負責任的國家。
由於安倍所代表的日本國家政治野心以經濟衰退,而非以日本經濟上升為背景,使得這種野心中充斥了大量失落、怨恨以及緊迫感。它未必能在21世紀的現實環境中發展成為傳統的軍國主義威脅,但這種潛含著絕望的野心會讓東亞不得安寧。
安倍上台才幾個月,又是穿軍服鑽坦克,又是三呼“天皇萬歲”,還公開要重新闡釋“侵略”的定義,他讓外界感到他不是簡單的外交強硬,而是骨子裡就充滿對日本戰敗后遭遇的悲情,他恨二戰的結果,而不是恨發動戰爭的人和原因。他不接受中國通過和平辛勤的勞動走向復興和強大,他要在東亞的大趨勢裡逆水行舟。
中國改變不了安倍的價值觀,也影響不了安倍政府的戰略抉擇。我們認為,在進行客觀冷靜的分析后,中國應把對中日關系的預期調至最低,把對日工作重心放到不走向完全敵對上。中日是對手看來已很難避免,但雙方仍有可能不成為走向攤牌的敵人。
對安倍個人我們不需再抱任何希望,我們認為他執政期間,中國領導人就沒必要與他會晤。那樣做不會給中日關系帶來實際緩和,隻會幫安倍政治上加分,而損害中國自己的形象。中國應同日本保持“冷颼颼的”交往,雙方共同建立這種關系條件下減少危機的規則。
中日改善關系最近的下一個機會應在安倍下台之后,在這之前,中國應對日展示與其長期穩定冷淡的充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