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屌絲”情緒如陰潮的霉菌一般爬滿本該光潔華美的青春,當一個個年輕人猝死的消息為他們本來引以為豪的體魄敲響警鐘,當年華並未老去卻習慣於從電影院和小說中尋找似已遠去的熱情,我們不禁叩問:誰偷走了80后的銳氣和青春? |
電影《致青春》中女主角鄭微演唱《紅日》的動人一幕。
近日,有媒體發文感嘆80后暮氣沉沉:又是懷舊,又是嘆老,是什麼使這群30歲的人懷著50歲的心態?一位武漢大學畢業生2011年發表的帖子又在網上火起來,其對於大學教育和當代青年精神狀態的犀利批判引發了無數讀者的思考。
“80后”是時代賦予一代人的標簽,其誕生之初是形容這代人行事不合常規,叛逆、另類、自我。沒想到僅僅幾年過去,這被認為是玩世不恭的嬉皮士一代,卻儼然走上了與他們曾經“鄙視”的上一代一樣的道路。眼見一個個心比天高的青年淪陷於柴米油鹽的生存掙扎之中,有的甚至不惜為一個體制內身份而放下曾經的理想和激情,慨嘆之時尤須深思。
網上盛傳的一些段子極力描述80后時乖命蹇,工作不包分配、房價暴漲等成為自嘲自傷的理由。的確,作為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在擁有更多機遇的同時,80后也面臨著不少的阻礙。
機遇來自社會轉型,他們比上一代有了更開闊的心胸和眼界,不再受制於意識形態,也不再為物資的匱乏所束縛。而阻礙則來自轉型中的負面因素:個人能力之外,特權發揮著重要的影響,財富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注定了奮斗起點的差距。在“拼爹”失敗后,一些80后早早學會世故和圓滑,而掩藏起容易“惹是生非”的青春熱血。
如果說房價飆升還只是城市生存成本的增加,教育與社會的脫節則讓他們苦不堪言。先是應試教育將靈動的青春固化在課本和考卷上,校園所學知識與工作需要的不匹配又讓他們在踏入社會之時摔了個跟頭。而校園教育中的宏大敘事和道德說教與社會現實的背離則使他們難以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再加上缺乏靈魂的教育所導致的獨立人格和自主思維的缺失,使他們極容易被世俗規則所俘虜。
這一代人未嘗沒有理想沒有朝氣,科學家、作家都曾是他們心中的憧憬,不平則鳴也是血氣方剛的體現。但理想需要呵護,朝氣需要釋放,熱血需要激發。沒有不切實際的理想,隻怕理想經受不住世俗和潛規則的敲打﹔不怕青年性格不活潑,最怕的是他們失去對未來的向往和憧憬,失去改變現狀的意識和努力。
當“屌絲”情緒如陰潮的霉菌一般爬滿本該光潔華美的青春,當一個個年輕人猝死的消息為他們本來引以為豪的體魄敲響警鐘,當年華並未老去卻習慣於從電影院和小說中尋找似已遠去的熱情,我們不禁叩問:誰偷走了80后的銳氣和青春?
“少年強則中國強”。今日之80后,未必都有改變社會的宏願和責任情懷,但毫無疑問,未來中國將是何種面貌,離不開80后這一代的努力。如何呵護青少年的理想,如何激發他們的朝氣和熱血,無疑是擺在時代面前的一道難題。
當然,80后並非一成不變的群體,現在即對他們定性恐怕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他們的潛力發揮還來日方長。社會所能做的,是努力提供一個公平、開放、包容的環境,疏通個人上升的通道,培育創造和創新的社會文化,使年輕人能夠獲得一片任其馳騁的天空。
恰如電影《致青春》中《紅日》所歌唱的:命運就算顛沛流離,命運就算曲折離奇,命運就算恐嚇著你做人沒趣味,別流淚心酸,更不應舍棄。青春就當如紅日噴薄,盡情揮洒、奮力逐夢才不會到白頭空嗟嘆。
(凱風,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