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旅游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7-21 06:46:00|來源:海外網|字號:
美國那本每年公布世界富豪排行榜的雜志——《福布斯》近日換了東家,換成中國人了。
消息傳來,惹來不少批評。矛頭所向,揶揄內地富豪不用再上榜者,有之﹔嘲笑國人不差錢收購日薄西山雜志者,有之﹔編段子諷刺中國富豪洗白自己者,亦有之。
至於客觀評價這件收購案的利弊,網民不在乎。因此,情緒化的批評與新聞事件完全是兩張皮。
這些年,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國際並購行為頻現,其中不乏中石油收購巴西能源秘魯公司、中石化收購阿帕奇公司、雙匯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等大手筆。與之相比,《福布斯》雜志和網站被收購,其意義無論從行業變遷還是結構調整來看,其實並不顯眼。
人們關注這條新聞,已經附加了太多不相干的情感。一提福布斯,就想到富豪榜﹔一想到富豪榜,就想到每年上榜的那些中國富豪﹔一提中國富豪,那可說的可罵的就多了,什麼為富不仁,什麼企業原罪,什麼權錢交易,不一而足。
而這種影射並不隻存在於收購《福布斯》這件事本身。痛恨不公、貧富差距的社會情緒是股潛流,在四處流動中積蓄力量,尋找爆發口。打開新聞客戶端,哪怕在最沒有討論空間的新聞下面,我們都能看到單純的情緒宣泄、甚至辱罵。這是社會問題,與新聞事件無關。
因此,中國人收購《福布斯》,事實本身沒啥可說的。在商言商:賣者,考慮的是前景不明但品牌溢價仍然存在﹔買者,考慮的是借助國際傳媒巨頭,整合高端人脈和商業關系。
當然,收購《福布斯》為代表案例的中國企業、中國資本走出去,行為必須理性、步伐必須扎實、手法必須靈活。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西方發達國家的資產價格整體上都很便宜,而中國國內的貨幣供給相當充裕,人民幣又不斷升值,可以說是二千年來貨幣經濟最發達的時期,因此,這幾年海外並購案例就增加了不少。中國人四處出手,甚至讓人驚呼“中國人買下世界”。
這種情形已經被不少人比作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瘋狂海外並購,那時日本人連洛克菲勒中心都買了下來,世界為之震驚,認為日本的崛起已經不可阻擋。結果呢?日本經濟逡巡徘徊了20多年。
中國會步日本后塵嗎?中國的海外並購能否持續健康穩定呢?有哪些經驗和教訓需要總結呢?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而不是對一樁樁案例冷嘲熱諷,編段子附會現實,這樣做無助於中國的穩定和發展,不是成熟的做法。
(熊建,人民日報記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