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4 08:31:10|來源:紅網|字號:
每月5元的獨生子女保健費,曾經成為整整一代人的家庭記憶。但是,從1982年起對獨生子女家庭實行的這一獎勵政策,32年來很多省份幾乎沒有什麼變化。5-10元的獨生子女獎勵,在目前物價水平下,幾乎可以忽略。是否干脆取消?抑或存留?已成為一個現實的尷尬問題。(8月13日《南方都市報》)
一項並未消除的公共政策卻隻成為一代人的“家庭記憶”,從公共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而言,這是政策的失靈。檢視其中的發生機制,對於一份長達32年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福利的邊際效應已經趨於“聊勝於無”的獎勵政策,遭遇主動或被動的遺棄,其實也是不難理解的。如今,置於一個宏大的現實環境下,關於它的“取消”或是“存留”,或許是一個值得審視的問題,但是於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尷尬值得審視。
根據相關官員的介紹,獨生子女費最初設置的目的是提高獨生子女的保健水平。既然是提高保健水平,自然是應該隨著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的水漲船高而修正,否則,所謂的福利,也便失去了原先設定的政策初衷。執行了30多年標准都沒有明顯提高,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最初的政策初衷,從公共政策的學術視角,這種現象據說被界定為“政策休眠”,這種來自學術的概念界定,本身也說明了此種政策休眠式惰性的多樣存在。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除了30多年不曾有什麼變化的獨生子女費之外,1951年出台、1992年修訂的《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實施已多年來,票價也漲了N倍,但保額卻從來未有提升,與鐵路意外傷害強制保額相似,空難理賠標准已有12年未變,數年前,不變的國家貧困線標准也曾飽受詬病。梳理其中,便不難發現,這種政策休眠式的惰性,大多發生於關乎社會民眾福利范疇。於此而言,這種政策性休眠,從根本上說,是對公眾應得福利的一種變相剝奪。
此事的尷尬之處,還不盡在此。獎勵政策在32年內雖然沒什麼變化,但是確實是沒有中斷過,雖說必須辦理獨生子女光榮証才能領取,然而也確實存在辦証之后多年不再領的情況,那麼有必要追問的是,當此項福利逐漸被公民個體所忽略,那麼這些持續支出的公共支出又去了哪裡呢?從個體來看,可以忽略,但是這畢竟是一項全國性的公共政策,從國家財政支出來看,恐怕也是一筆不少的錢。如今,關於政策的去留可以廣泛討論,而關於不知去哪的錢,也有必要有個權威說明。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審視整個事情,更大的希冀,還是在於公共福利更加真實。能夠讓全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共識,這就要求,在具體的公共政策的設計層面,應該基於公民權利的改善的權力倫理,因時因地進行政策調整,讓更多人享受社會公共福利。
文/高亞洲
獨生子女費,南方都市報,物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