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4 09:15:00|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國象要擺脫小眾的拘囿,必須在年輕人中撒下種子,如此才有真正“升變”的希望。
國際象棋有一個術語叫“升變”:威力最小的兵,在到達對方底線后,可以變成后、車、象、馬4種棋子的任一種。若干年來,中國國際象棋就像那個小兵,在西方人主導的國象世界裡,執著追尋著“升變”的夢想和路徑。
第四十一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的到來,再度揚起中國國象的夢想之帆。這個舞台,代表著一個國家國際象棋的綜合實力。盡管我們也曾創造女隊四連霸的輝煌,也曾體味男隊勇奪亞軍的驚喜,但近10年一冠難求的苦澀,卻成了中國國象“打不破的天花板”。
相比於本土棋種,國際象棋面臨根基尚淺、文化隔膜的天然劣勢。依靠“冠軍刺激”開拓市場、帶動普及,這是國際象棋“中國化”的無奈之處。當初,正是謝軍歷史性地加冕世界棋后,讓許多孩子第一次認識這項舶來運動,從而走上學棋之路。這讓國象人意識到,國象要擺脫小眾的拘囿,必須在年輕人中撒下種子,如此才有真正“升變”的希望。
正是這樣的發展思路,讓中國軍團在此次奧賽上,收獲了不同以往的清新之風。參賽的10名男、女隊員中,有7個是“90后”,最小的年僅15歲。這些年輕人在場上沉著應戰、不讓老將,已然挑起中國軍團的大梁。男棋手表現尤佳,一改多年來“陰盛陽衰”的常態,關鍵時刻頂住壓力、拼勁十足。這股青春力量,不但形成等級分上的集團優勢,更讓世界棋壇見識到“中國不隻有一個侯逸凡”。
新人整體崛起的背后,更是國象聯賽巨大的依托作用。這10年間,經過聯賽的洗禮和鍛造,中國一線棋手的厚度大大提升,諸如余泱漪、韋奕、譚中怡這樣的好苗子得以脫穎而出。即便這10年與奧賽冠軍屢屢擦肩而過,但背靠日趨堅實的人才塔基,中國國象也就有了厚積薄發的元氣。
國象 國際象棋 升變 體壇 聯賽 陰盛陽衰 觀瀾 冠軍 小眾 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