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原創評論>> 正文

安倍經濟學不可避免走入死胡同

2014-08-15 06:40:00|來源:海外網|字號:

近期,日本內閣府發表了4-6月的GDP統計數據,當季GDP增長率由1-3月的正值6.1%陡降至負值6.8%,安倍經濟學的“數字景氣”發生重大波折。表面上反映的是消費稅率調整前后短期經濟運行反向波動,而深層則暴露了安倍政策的結構性矛盾。

2012年12月安倍上台,打出金融、財政與改革組合型經濟政策,並貼上“安倍經濟學”標簽。從政策理論上看,“安倍經濟學”可謂完美的政策組合,定能推進日本經濟快速復蘇,進而增添日本政治影響力,實現“安倍政治學”效果。在財政上,安倍力推補充預算,擴大公共項目投資,刺激總需求,啟動經濟復蘇。在改革上,安倍又推出“經濟增長戰略”,推進日本改革,意圖促進日本經濟模式升級,也會讓市場形成良好預期,吸引內外投資。

在過去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裡,“安倍經濟學”被海內外炒得火熱,也為“安倍政治學”帶來了不可多得的內外效果。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倍經濟學”不斷暴露了內在矛盾,表現出不適應性,致使日本經濟呈現少見的劇烈波動。理論上看,經濟政策有兩種效果,一是在危機后,或經濟低迷期,擴張需求,刺激經濟復蘇﹔二是在經濟走向常態期,確保經濟穩定可持續,避免劇烈波動,減少政策性破壞。顯然,“安倍經濟學”在刺激短期復蘇上,起到了“引水效果”,但在維護經濟穩定運行上,則日漸表現出破壞效果,這既折射了政策矛盾,更暴露“安倍經濟學”長期戰略缺陷。

首先,金融與財政組合政策開始相互踩腳。央行的金融政策標榜“質與量”的寬鬆(QQE),即通過大量回購長期國債的方式確保基礎貨幣穩定足量供應,追求2%的通脹目標,以擺脫通貨緊縮局面。為此,需要政府採取積極的健全財政政策,維護國債價值穩定。但安倍政府仍在擴張財政,政府債務佔GDP比已超過250%,央行被逼近懸崖。尤其是,面對美聯儲“減量經營”,日本央行面臨“退出競爭”。如果沒有美聯儲“跑得快”,將意味著被置於“掩護美國撤退”的預備隊位置,其風險不可預估。而提前於美國退出,則意味著拋售國債,進一步打擊日本財政,引發日本國家風險。

其次,安倍改革遭遇國內政治、社會乃至歷史慣性限制,至今難以真實展開。例如關於農業改革,土地流轉原本是改革目標,但鑒於日本農村社會、農民選票的影響力,安倍的農業改革僅限於農村組織的“農協改革”,無法觸及土地改革,提高農業生產率落空。而作為安倍改革象征的“國家戰略特區”事實上也無法擺平既得利益集團及其歷史慣性的阻礙。特別是引進外國人才、勞動和資本的政策無處落實。關於企業法人稅減稅,則遭遇自民黨本身的制約,如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提出,法人減稅必須以企業治理改革為前提,反而演變為政府強壓企業的改革。

第三,日本人口、社會、財政以及能源結構弊病相互糾纏,演變為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矛盾,阻礙日本經濟可持續發展。例如人口老齡化與人口絕對減少,導致勞動力不足,創新鈍化,生產率難以根本提升。當“安倍經濟學”剛剛刺激社會需求上升時,日本經濟旋即表現出“人手不足”,以至於演變為“供給不足”。日本經濟陷入兩難甚至多難境地。而當央行政策刺激物價上漲的同時,日本實質工資上漲率則出現負值的3.6%,這意味著未來需求將嚴重退化。

顯然問題的所在,是安倍雖率領企業代表團繞著地球兜了大半圈,這意味著他深深曉得政治與經濟無法分離的道理,但始終找不到進入中國大門的理由,以至於眼睜睜看著美歐等各國企業隨著首腦外交拿走中國訂單。日本企業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而安倍卻執意要在中國實驗“政經分離論”。“安倍經濟學”無法不走入死胡同。

(劉軍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宋勝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吉林篇(高清)

閻錫山在山西的最后時光(組圖)

評論|咨詢|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