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新思潮>> 正文

求是刊文評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成績單”

2014-08-23 09:52:00|來源:《求是》|字號:

■ 俄羅斯在私有化期間的損失總計約合1.7萬億美元,相當於其1996年GDP的4.2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失的2.5倍。

■ 外資的涌入並沒有為東歐帶來經濟繁榮,以匈牙利為例,在私有化運動期間,經濟增長不進反退,尤其是在1990-1993年間,GDP下降了近20%。

■ 在新自由主義泛濫時期,幾乎所有西方市場經濟模式國家都出現了經濟金融化的現象。比如,美國金融業在國內總利潤當中所分割的比重越來越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20%上升到30%左右,並在本世紀初一度達到45%,而同期制造業利潤的比重則大幅下降。

■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隔1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較大的金融危機,大型金融機構破產也不時發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撰文指出:新自由主義一直是為某些利益集團服務的政治信條,從來沒有得到經濟學理論的支撐。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自由主義正式走到歷史前台,由經濟思潮逐步轉化為一整套政策主張和一系列改革實踐,進而被西方作為主導性的治理范式推向全球。如今30多年過去了,新自由主義付諸實踐的效果究竟如何,它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經濟“成績單”?弄清這個問題,對我們進一步認識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具有重要的警醒意義。

一、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及基本政策主張

作為一種經濟學說,新自由主義起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但由於其保守的立場及不切實際的政策主張,長期被西方學界邊緣化,也無法獲得當局的青睞。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國家出現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局面且日趨嚴重,戰后一直處於主流地位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失效。於是,國際壟斷資本選擇了符合它們最大利益的新自由主義理論作為新的官方經濟學。

撒切爾夫人和裡根先后於1979年和1981年在英美兩國上台執政后,實施私有化、放鬆市場管制、“金融去監管化”等自由化改革,進而在西歐掀起了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進入90年代后,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出籠,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體系趨於完備成型,具體轉化為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為核心和標志的政策綱領。此后,在一些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推動下,新自由主義迅速向拉美、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和亞非發展中國家蔓延開來。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拉美一些國家爆發債務危機之際,美國迫使阿根廷等國接受以新自由主義為基礎的“貝克計劃”﹔此后,美國政府及其主導下的國際金融機構還更多地利用貸款的附加條件,強制拉美國家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劇變后,原蘇東地區一些國家在美國的支持下紛紛重用以蓋達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者,全面執行“休克療法”等新自由主義政策。在亞洲,受美國影響並在美國會議員和知名學者的游說下,泰國、韓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從90年代初開始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在非洲,80年代中后期,埃及等國家為了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被迫接受新自由主義結構調整方案。

就其核心而言,以“華盛頓共識”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主張可以概括為“三化”,即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自由化,就是主張推行自由貿易,放鬆甚至取消金融管制,全面開放金融領域。私有化,就是主張一切財產應屬於私人,對國有企業及公共服務實行普遍私有化。市場化,就是反對政府干預,主張讓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包括生產要素、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在內的一切社會資源。

二、新自由主義泛濫的經濟后果

新自由主義政策推行前期,西方發達國家的“滯脹”困境有所緩解,一些拉美國家也一度恢復了短暫的經濟增長。然而,與有限的成績相比,它帶來的問題更多、矛盾更嚴重,並很快以不同形式先后在各國爆發。

1.經濟增長減速甚至陷入衰退

拉美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恢復經濟增長,結果卻令人失望。20世紀90年代后,拉美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前高后低、逐步衰退的態勢:1991—1994年,經濟增長率不足4%﹔1998年后由於接連發生經濟危機或金融動蕩,1999年和2001年的經濟增長率僅為0.5%和0.3%。據聯合國拉美經濟委員會公布的數字,拉美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比例在1960年為8%,到21世紀初僅為4%。

在原蘇東地區,俄羅斯實行轉型的10年裡經濟大幅下滑:1989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中國的兩倍多,而10年后僅為中國的1/3。到2003年,在26個原蘇東地區國家中,隻有7個國家的GDP超過了1990年的水平,其中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2003年的GDP隻有1990年的40%左右。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也不得不承認,這次“轉型蕭條”要比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相當於發生了一次大規模戰爭。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印尼曾邀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干預,可在這一年卻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衰退,負增長達到12.8%。泰國、韓國、菲律賓等國家也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蒙受重大損失,有些國家的經濟甚至倒退了十多年。

作為發達國家新自由主義政策實踐的始作俑者,英美兩國的經濟也在世紀之交走向衰退。互聯網虛擬經濟泡沫破裂不久,美國似乎走出了經濟低谷,一度被視為新自由主義的最佳范例。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標志著美國新自由主義模式再次遭到致命性重創。

2.私有化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和經濟主權削弱

大規模的私有化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損失。1993—1996年為俄羅斯私有化的高潮時期,而這一期間私有化的收入隻佔其GDP的0.02%—0.04%、政府預算收入的0.13%—0.16%。據統計,俄羅斯在私有化期間的損失總計約合1.7萬億美元,相當於其1996年GDP的4.2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失的2.5倍。

大規模的私有化以及迅速的自由化、市場化,使那些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國家的產業很快向私人資本特別是外國資本集中。1992年,阿根廷由外資控制的銀行資產僅佔12%,到1997年就上升到52%。伴隨著金融自由化,阿根廷的外債迅速增長,金融主權受到削弱,最終導致2001年爆發金融危機,進而發生波及全國的社會動亂。在外資的控制以及進口商品的沖擊下,拉美國家的民族工業遭到嚴重損害,國家經濟安全大為削弱,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大大降低。曾被標榜為推行新自由主義典范的埃及,隨著國有企業、國有銀行的集中出售,以及對國際資本流動監管的放鬆,民族工業日益衰退,成為名副其實的“依附經濟”,貧困化和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這些經濟問題成為埃及動蕩、穆巴拉克倒台一個重要的深層次原因。

東歐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尤其是工業和銀行業也為外國資本所控制,喪失了主導權。在匈牙利、波蘭、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這7個國家中,有4個國家外國資本佔銀行業資本的65%以上﹔外資對這些國家工業的控制程度也很高,有3個國家超過了50%。外資的涌入並沒有為東歐帶來經濟繁榮,以匈牙利為例,在私有化運動期間,經濟增長不進反退,尤其是在1990—1993年間,GDP下降了近20%。

3.失業問題凸顯

實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后,許多國家以降低通貨膨脹率、穩定經濟和市場化為由,限制工會權利,解除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結果出現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比如,英國的失業率在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台時為4.5%,到1981年猛增至9.1%,1985年更高達13%。美國失業率在1948—1973年間平均不足4.8%,而1974—1999年間則為6.6%。在拉美,高失業率與經濟蕭條相伴:20世紀90年代后期,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等國失業率平均都在7%以上,到本世紀初,拉美平均失業率達到9%以上,其中阿根廷2002年失業率高達23%。

(責編:牛寧)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成績單 原蘇東地區 資本流動監管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吉林篇(高清)

閻錫山在山西的最后時光(組圖)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