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9 10:07:14|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趙素萍
“群眾在哪,我們就應該在哪”。做“最好的宣傳”,就一定要把老百姓最需要、最喜歡的“商品”給他們。這樣,老百姓才能選擇我們的信息和觀點,才能和我們一起對黨和國家的未來充滿自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正逢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緬懷鄧小平同志,我們不約而同地再次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作為50后、60后,我們的感受是切身的,體會也最深刻。因為我們既記憶了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白手起家的艱難建設時期,又見証了經濟高速增長、生活發生質的飛躍的改革開放時代。可以說,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是充滿自信的。
然而現在,為什麼網絡上仍然充斥著大量“窩囊”自己國家、丑化自己同胞、泄自己氣的文章和言論?點擊率、轉載率還不少,傳播速度還很快?除了一些客觀原因,我們也要從自身找原因。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和觀點儼然成了“超市裡的商品”。不論是看報、讀書,還是上網、看電視,老百姓都可以隨便挑選自己喜歡的文章或視頻,而且選擇面很廣。網上一些“窩囊”自己的文章,往往是拿國外最好的和國內最差的比,或者把歷史、事實任意剪裁,為己所用,混淆是非,但為什麼這些信息和觀點傳播得很快、很廣?一是這些文章都慣於用“吸引眼球”那一套,從一個小切口進入,挖掘出一些“震撼”的東西﹔二是我們“超市”裡能抵制他們的“商品”太少,針鋒相對說理的文章太少,對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我們社科理論界的朋友最應該、也最有能力站出來說話。
在當前的輿論格局下,社科理論界的朋友決不能做“沉默的紳士”,更不能成為“沒落的貴族”。現在我們的一些理論文章邏輯清晰、思維縝密,洋洋幾千、上萬字,做的是學問,但老百姓看不懂、不愛看,以至於我們好多時候是“有理說不出”“有理講不明”,為什麼?因為我們脫離了群眾,講的不是群眾的語言,既不善於向群眾講理,更沒有把理講透!
作為社科理論工作者,“群眾在哪,我們就應該在哪”。做“最好的宣傳”,就一定要把老百姓最需要、最喜歡的“商品”給他們,否則,老百姓就有權利不買賬。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范,他在國外的多次演講,從中國的歷史、文化、文明講開去,講清楚了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我們擁有什麼樣的“中國夢”,講出了我們中國人的“三個自信”!
我們社科理論界的朋友,不僅要在學術、理論期刊上發表學術、理論文章,還要敢於、慣於利用新媒體發聲。尤其是要善於講理,用歷史、用常識、用親身體驗、用群眾看得見的變化說理,多用群眾的語言、網絡的語言解疑釋惑、傳遞正能量,而不是自說自話、蜻蜓點水﹔多用講故事的方式說理,既有理有據,又有情有義﹔既不以偏概全,又不面面俱到。唯有如此,老百姓才能選擇我們的信息和觀點,才能和我們一起對黨和國家的未來充滿自信。
——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日前在全省社科理論界學習研討會上說
商品 超市 老百姓 最好的宣傳 吸引眼球 群眾 鄧小平同志 理論文章 理論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