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5 08:24:22|來源:環球網|字號: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網站9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的腐敗:文化鴻溝 習近平擔任中國領導人以來,對腐敗發起前所未有的打擊。以前被認為“安全的”高層或政府官員也未能幸免。
毫無疑問,習近平的反腐運動從質和量上,都比以前的反腐敗更厲害,但在中國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思考腐敗的含義不無助益。
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解釋說,西方和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截然不同。在中國,社會關系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套義務和回報體系基礎上,迥異於澳大利亞這樣的社會。在中國社會,幫助別人帶有一種償還恩惠的潛在義務,既是為避免丟臉,也是出於私心。
有些事在澳大利亞被當做腐敗,而在中國被視為回報恩惠,比如父母與其子女教師的關系。2009年,澳大利亞爆出一條新聞說,中國父母試圖賄賂小學教師,好讓孩子進入精英學校。澳大利亞人對於這種做法感到憤慨。
我記得我看到這條新聞時,既覺得好笑,又對中國父母有些同情。此前不久,我在北京一所大學當老師。期中考試前后,我收到學生和家長一些可愛的禮物,他們幾乎毫不掩飾地希望能在考試方面得到關照。這種送禮以換取積極考量的行為是一種完全標准的做法。學生們驚訝於我的驚訝。
那年年底,我向學校提交學生的最終成績,結果系裡告訴我,我打的分數太低,應該修改,不能拉低學生的平均分。如此低的分數會對我的績效評估和年終獎不利。校方表示,如果學生成績不好,應該給他們盡可能多的機會,直到通過考試。讓他們得高分是我的責任,也關系到我的獎金。
這些算不算腐敗?這種處境下的其他人肯定不認為這是腐敗。在中國被視為腐敗的行為與我們理解的缺少可比性,也並非一成不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規則。現在看來,即便在中國國內都是如此。3年前可以被接受的行為,如今顯然不可接受。至於以后什麼是可接受的,誰也不清楚。
不久前,我准備與一名中國政府官員共進非正式午餐。結果他竟然告訴我,他要到我們約定的那天早上才能確認是否赴約,因為規則直到那一天都有可能會變。(作者梅裡登·瓦洛爾,汪析譯)
中澳,分數,學生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