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7 07:45:00|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日前透露,該社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國學篇目所佔比重將由過去的約25%提高至35%。對於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學內容比重的提高,社會上一直都有各種疑慮。而我認為,語文教材無論如何都應該成為國學教育的主陣地。
最近幾年“國學熱”再度升溫,在此背景下,各種個人私塾學校以及民辦的書法、經典誦讀表演等課程風生水起。人們在“追捧”的同時,也飽受其師資水平良莠不齊、教學效率不高、管理鬆散之苦。而在學校教育中,國學經典目前更多地是以活動課、探究課或綜合性學習等課程體現,給人形式重於內容之感,總感覺花了很多時間,但卻沒有真正學到國學精髓。因而,在語文教材中增加國學內容,讓語文教材成為學習經典主陣地,語文課堂成為主渠道,無疑效果更好。
當然,在強調語文教材在國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時,我們也必須對社會對此抱有的疑慮作出回應。比如,此舉是否會加大教材難度、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教師如何應對自身國學經典素養、教學策略和方法等方面的挑戰,這些在教材編寫和使用時都應有所考慮。
同樣,正因其重要性,在教材編寫時就必須要有具體可執行的科學依據,而這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少的。目前,各種版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依據是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該標准關於語文教材編寫是以“建議”的形式列舉了10條內容,而且多為原則性規定,使得教材編寫時缺少科學的、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權威標准,自由度、隨意性較強。
筆者以為,相關研究機構應為教材決策者、審定者、編寫者提供一套可資參考的編寫標准,包括選文總數、選文標准、選文文體比例、現代文與古詩文比例、習題數量等等。就拿古詩文比例來說,到底多少才是合適的,到底多少才符合當前中小學生語文水平實際、符合語文教育規律、符合身心發展特點,更何況還有東、中、西部差異和城、鄉差異,這都需要在經過充分調研、論証后,最終制定一套相對科學、完善的編寫標准。如果關於語文教材編寫的要求只是停留在“建議”而非“標准”的前提下,那麼提高國學內容比例這樣的做法,想不受到爭論很難。
總之,讓中小學語文教材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真正有所作為,這理應獲得我們“點贊”。而提高教材編寫的科學性也是必須的,這能讓教材成為國學教育的主陣地更具合理性。(李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