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6 09:55:00|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老在討要具體的支持政策上打圈圈,不如先看看,已經給的政策吃透了多少,用足了多少,又創新了哪些。
前不久,利用學習機會到西部地區作了一次調研,一個地市7個縣逐一走完。一有空就拉著干部們探討: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怎麼才能解決?沒想到,最“一致性”的答案,居然是“能不能幫我們呼吁一下,再多給點政策”。想要的“政策”也很雷同,比如多給點土地指標、資金補助、項目安排。
這也不難理解。對西部欠發達地區來說,要發展恐怕還得靠招商引資上項目,而留住項目不容易,如果不來點別人沒有的新政策,不多給點支持,拿什麼與東部、沿海地區競爭呢?
然而,謀發展豈能隻有“要新政策”這一途?如果一說到深化改革,一提及加快發展,就是習慣性向上要特殊政策,卻很少檢視既有的政策是否用充分了,這樣的思路,得調整。
最近回訪了一個曾經工作過的縣市。若干年前,這個縣曾申請過一些“支持發展的特殊政策”。回訪中,當地同事告訴我,3年前國家就批復了申請,“不過批復下來后,也沒怎麼用起來”。原因很多,比如主要負責人發生了變化,比如頂頭上司調整了政策使用范圍,等等。
看來,“千辛萬苦討政策、政策來了又用不好”,也帶有普遍性。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區發生過,而今在西部地區也有可能重演。幾年前,隨沿海地區某位省領導檢查工作時,所遇地方干部,也是紛紛要政策。后來在座談時,這位省領導說:“現在全省各種功能區數量在全國排前,省裡爭取個政策不容易。但用得如何呢?有相當一部分甚至2/3用得不好。建得不好,功能不夠完善,項目不多,發揮作用很有限。”他提醒說,老在討要具體的支持政策上打圈圈,不如先看看,已經給的政策吃透了多少?用足了多少?又創新了哪些?
有時候,支持政策的確能四兩撥千斤,但要來的政策一定得對路。從歷史上看,最有效的支持政策,往往是在地方先行一步、大膽探索基礎之上才有的,而不是什麼提前給定、一用就靈的“尚方寶劍”。
政策是宏觀的,問題是具體的。支持是有針對的,解決是靠自己的。顛倒了這個邏輯順序,給再多優惠政策,怕也難以應付紛繁復雜的現實。實際上,不少已有政策含金量都相當高,可如果沒有一雙識金的眼、沒一雙掘金的手,政策儲量再多,也難以變現。
有些干部私下表示,“靠政策”還有個原因,就是怕困難、怕麻煩。有政策、有指標、有優惠,做起群眾工作來會更方便一些。“沒了政策當后盾就發怵,就不會做群眾工作了”。或許,這才是更關鍵的原因。然而,“發怵”歸根到底是因為工作能力不強、思路不夠開闊、思想不夠解放。
政策只是助行的拐杖、助渡的船槳。路要怎麼走,船要怎麼行,最終還得靠行路人的勇毅篤行和探索智慧。在這一點上,並不分沿海與內地。沒有哪條路,天生好走。光想著等政策來鋪路,路隻會越走越窄。有首閩南語歌曲唱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對后發地區來說,也許要有這股勁,才能求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作者為本報福建分社記者)
政策 一致性 群眾工作 儲量 閩南語歌曲 行路人 視角 勇毅 加快發展 招商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