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望海樓>> 正文

田文林:美國式國際治理模式當反思

2014-11-26 09:42:16|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當前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固然是中東國家治理失敗的產物,但也與美國翻雲覆雨的中東政策直接相關。

  冷戰時期,美國為在中東地區遏制蘇聯以及納賽爾為代表的地區進步力量,開始扶植中東的伊斯蘭保守勢力。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后,美國又不斷向阿富汗的伊斯蘭武裝力量輸送資金和武器。七黨聯盟、塔利班等伊斯蘭武裝,“基地”組織等恐怖勢力,均在這一時期生根發芽。“伊斯蘭國”的前身“統一和聖戰組織”同樣是在1999年創立於阿富汗。“9·11”事件后,美國轉而對伊斯蘭極端勢力展開全面圍剿,但兩場“反恐戰爭”導致“越反越恐”。正是在伊拉克陷入內亂后,“伊斯蘭國”(當時稱“伊拉克基地組織”)日趨壯大。奧巴馬上台后,美國從伊拉克撤軍,使“伊拉克基地組織”力量重新壯大。與此同時,美國在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策動“政權更替”,使伊斯蘭極端勢力獲得更大生存空間。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年美國為打擊蘇聯而扶植起來的“基地”組織,最終養虎成患,在蘇聯撤出阿富汗后將矛頭對准美國。但美國並未汲取歷史教訓,2011年中東劇變中,美國為推翻卡扎菲和巴沙爾政權,重新縱容中東極端勢力回潮和壯大,由此最終導致“伊斯蘭國”異軍突起,並將矛頭對准美國及其地區盟友。

  美國這種“好了傷疤忘了疼”或“自己挖坑自己填”的戰略困境,歸根到底是狹隘的“零和思維”和短視思維造成的。美國在中東歷來信奉“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即根據不同時期美國面臨的主要對手,有意培植“對手的對手”,根本不考慮其所依托的政治勢力是否有進步性,結果造成美國中東政策“隻顧眼前,不顧長遠”。美國與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復雜情仇就是如此。

  美國培植極端伊斯蘭勢力,卻屢屢遭其反噬,看似僅僅是因為極端組織“忘恩負義”,偏激極端,實則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咎由自取。當年阿富汗的伊斯蘭武裝組織能夠應者雲集,不是因為美國號召力強大,而是蘇聯入侵阿富汗這種行徑本身,激起穆斯林世界的同仇敵愾。同樣,美國長期在中東推行霸權政策,如發動伊拉克戰爭,激化伊朗核問題,在利比亞和敘利亞策動政權更替等,使美國日益成為中東安全穩定的最大威脅源。

  進一步看,美國這種外交思維模式,與其在國際權力體系中的地位變遷直接相關。在二戰前相當長時期內,英法等歐洲強國長期強勢主導世界格局,美國則處於被壓迫者地位,由此使美國代表了當時的進步勢力。美國在中東的政策重點也可圈可點。然而,隨著美國在國際權力體系逐漸佔據優勢,尤其是冷戰結束后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可以憑借“一超獨霸”的壓倒性優勢,輕易獲得帶有壟斷利潤性質的霸權收益。這種地位變遷使美國越來越“懶惰”,逐漸喪失了道義感召力,而更多靠“損人來利己”。例如,地緣上分裂他國,經濟上輸出有害的新自由主義,政治上策動“顏色革命”,國際關系中“拉一派,打一派”,目的就是讓對手處於弱勢、動蕩和內訌,以確保美國具有“相對優勢”。戰后70年,美國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由被壓迫者變成壓迫者,由進步力量變成倒退力量,不得不吞下一杯杯自釀的苦酒。

  (作者分別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學者)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望海樓 治理模式 基地 伊斯蘭國 相對優勢 顏色革命 9·11 反恐戰爭 對手 基地組織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沖擊香港立法會帶頭暴徒疑為網媒主持人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北工大校花撞臉林志玲 秒殺無數宅男(組圖)

河南三門峽監獄搬遷 押送犯人場面壯觀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