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8 09:26:28|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11月27日在北京發布《2014年最不發達國家報告》。
《報告》稱,共有48個國家被聯合國定為“最不發達國家”,其中包括:非洲34個、亞洲9個、加勒比1個、太平洋4個。
《報告》指出,最不發達國家為實現民眾脫貧而需要進行經濟轉型,並使其向較先進、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多樣化發展。
同時,必須進行創新、升級技能,以及大規模地將資源轉向較先進的產品和活動。這一政策變化對過度依賴採掘業的最不發達國家尤為重要。
《報告》顯示,最不發達國家在過去兩個十年中的經濟增長與其生產及出口的構成變化有關。能夠通過多樣化使生產進入較高附加值的制造活動的最不發達國家,增長速度持續高於仍然嚴重依賴自然資源的國家。如孟加拉國和柬埔寨等制成品出口國主要位於亞洲,經歷了生產結構構成的快速轉變,農業部門就業人數佔比下降了16個百分點。
亞洲最不發達國家在制造業生產活動的增長中也顯得最為強勁(在總產出中的佔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達3.3%或更高,表現優於其余最不發達國家。
相反,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的人均產出增速較慢,年均增速僅為1.9%。在幾內亞和贊比亞等專門出口礦產品的國家中,增長停滯不前。
《報告》還發現,即便在相對成功的制成品出口國,一大部分勞動力已轉而從事生產率低的服務活動,這些活動吸收在工業部門找不到工作的勞動者從事非正式工作。城市工業未能跟上過去兩個十年中出現的從農村向城市遷徙的驚人步伐。
此外,從事低生產率非正式工作的勞動者佔比升高,嚴重阻礙所有最不發達國家生產率的總體增長和發展。同時,由於低生產率伴隨著低收入,這些工作不僅抑制經濟現代化,也使勞動者持續貧困。
《報告》指出,2015年后的發展議程能否成功將取決於以下因素:一是捐助方在為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援助的數額和條件方面履行其所作的長期承諾,包括根據接受國自身的發展戰略提供支持。二是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從而更好地預防和應對危機,並改革全球稅務治理制度。三是改革國際貿易體系,以便為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它們所需要的市場准入,並允許它們利用貿易政策支持其發展議程。四是採取迅速、有效和公平的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報告》認為,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核心應當是實現經濟發展與人類發展的良性循環,扭轉目前最不發達國家所陷入的惡性循環。減少貧困、改善營養和健康、促進教育能夠提高人們的生產潛力。而提高人們的生產潛力亦可減少貧困、改善營養和健康、提高受教育程度。但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將生產潛力轉化為更高的收入。
《報告》說,這意味著要創造更多收入更高的工作,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進行經濟轉型。(張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