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9 23:03: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一個“改變”擺在前面,國民黨的全台大敗,不需要具體分析每個候選人的策略政見,因為,對選民來說,他們只是那個需要被教訓的政黨的分身而已。 |
11月29日下午4點之后,台灣“九合一”開票陸續在全台展開。6點半左右,台北市長國民黨籍候選人宣布敗選﹔隨后,台中市長國民黨籍候選人宣布敗選﹔然后,嘉義、彰化、高雄,民進黨籍候選人宣布當選。到了晚上7點,國民黨在這次史上最大規模選舉中的大敗之勢已經越來越清晰。
“九合一”之后,台灣隻剩下一片破碎的“藍天”。“六都”隻剩下新北一都,台北、台中輸掉二十幾萬票,高雄、台南更是狂輸四五十萬票。即便是原來認為是穩贏的地區,開票結果也意外迭出。新北、桃園的國民黨籍參選人可謂國民黨一類軍中的一類軍,朱立倫和吳志揚都被認為是有望問鼎“大位”的政治明星,結果卻是一個小幅險勝,一個失守敗選。嘉義,南台灣唯一的藍色也被綠色收下。全台22個縣市,國民黨原本15個執政縣市,“九合一”后隻剩下6席﹔民進黨的執政縣市則由6個倍增至13個。
島內媒體用“史上大崩盤”、“大慘敗”來形容這次國民黨的選舉結果。晚上8點左右,台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江宜樺召開記者會鞠躬道歉,請辭獲准。事實上,在投票之前,藍綠板塊的移動,包括國民黨的選情不佳也都不是秘密,不過,如此開票結果,恐怕還是讓不少人的眼鏡跌碎一地。
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藍綠高牆不見了?
柯文哲得票超過80萬,大大超越了民進黨所謂68萬天花板。柯文哲的人氣,從一開始就是在中間選民、年輕選民的推動下層層飆升。改變和超越藍綠是柯文哲的競選主軸,現在看來也是吸票的主要因素。“柯文哲現象”的出現,至少說明,台灣的選民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不能隻用藍綠板塊來刻板推算。非藍非綠、不要藍也不要綠的大量中間選民,成為決定選情的關鍵。
國民黨慘敗,選民結構20年來其實在慢慢移動。1949年,國民黨遷台以后,一同來台的兩百萬人,后來成為深藍的主體。李登輝、陳水扁時代以后,“去中國化”下成長的一代人,現在已經慢慢有了投票權,而同時外省第一代卻在慢慢凋零。20年間,藍綠惡斗、挑動族群在大小競選中不停地被提及,台式民主甚至成了負面典范,也讓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厭煩。超越藍綠、打破藍綠高牆,成為台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理訴求,因此,當柯文哲高喊出這樣的口號時,這場選戰就立刻鏈接到了夢想的高度。
筆者問過一個投票給柯文哲的台灣友人,是不是對柯文哲的未來施政有信心才會投票給他,這位台灣友人的回答卻是“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做的好,可我就是想要改變﹔如果他做的不好,四年以后不投票給他就好了。”這大概反映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
有名嘴在島內政論節目中,描述“九合一”給人的感覺是“以前是一個西瓜出來選藍營都能贏的,現在變成一個西瓜跟藍營選都能贏。”調侃的說法難免夸張,不過,確實說出了民心思變的普遍社會心理。馬英九施政團隊政績不彰,民怨沸騰,導致很多人在投票時的想法就是“給國民黨一個教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國民黨的一類軍會敗給民進黨自己都認為弱弱的對手,為什麼在連柯對決中連始終沒有逆襲的機會,為什麼國民黨的政治明星沒有了光彩。一個“改變”擺在前面,國民黨的全台大敗,就不需要具體分析每個候選人的策略政見,因為,對選民來說,他們只是那個需要被教訓的政黨的分身而已。
“九合一”過后,國民黨要從“藍色憂郁”中走出來注定需要一段艱難的時光。對於綠營來說,席次的增加,卻也並不意味著更多選民向綠色靠攏。說到底,民眾選的是“改變”,而不是藍綠。對於“九合一”各縣市的贏家來說,能不能帶來民眾期待的改變才是未來最緊要的思考。(細雨烹茶/文)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台灣 九合一 選舉 藍綠 國民黨 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