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 09:32:00|來源:廣州日報|字號:
摘要:“國考”遠沒到冷的程度,社會還應引導更多人往創新科技企業和基層邁進。 |
11月30日,2015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錄用考試公共科目拉開戰幕。2014年“國考”報名人數和平均競爭比均創下五年來最低。(11月30日光明網)
前幾年,“國考”報名一度火得一塌糊涂,有人形象地稱其“熱得要灼燒”,從中可窺見求職者畸形的“投考”心態,輿論對報名者功利心態和民間“官本位”意識大加撻伐。如今,“創新低”的數據甫一出爐,眾人又對“國考”形成另一層隱憂——報名人數越來越少,選材范圍越來越局限,以前沒人報的崗位,就更加沒人報了。
這種隱憂多少有一定道理,但數據“創新低”就意味著“國考冷”嗎?筆者不這麼認為。
首先,“國考冷”是“大熱”過后給人造成的虛假印象。前幾年,國考像熱餑餑,大受應屆和往屆畢業生歡迎,由於報名條件寬鬆,門檻不高,報考人數不斷走高,公務員培訓機構越來越呈爆棚之勢,社會上處處彌漫著“人人愛國考”的風氣。孰能想到,大熱的“國考”在今年迎來轉折點,一方面招考人數刷新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報考人數卻創下近年新低,兩相對比,“國考”大熱的慣性終止,很容易給人以國考變“冷”的假象。
必須承認的是,2014年國考競爭性確實不如前幾年,為近年來“最容易”國考。但是,過百萬的報名人數依然足夠龐大,其在社會就業中的佔比依然偏高,相比自主創業、下到基層或支援偏遠地區等就業去向,報名“國考”的人數是其“依然火熱”的佐証。如果非得說“國考”變冷,那也只是“相對冷”,用前幾年火到畸形的“報考”狀況作為參照,這樣的“相對冷”其實強度還可以更大一些。
其次,“國考”的“相對冷”是社會就業面拓寬的有益顯現。2014年“國考”剛開放報名時,就有“相對來說不再那麼火熱”的跡象,分析認為,隨著八項規定出台和中紀委接連發力“拍蠅打虎”,公務員隱性福利壓縮,公務員這個“鐵飯碗”不再像原來那般受追捧。這種說法自有其合理成分,但“國考”變得“看上去很冷”,有著多重原因,除上述政策性因素外,依托網絡等高新技術的企業昭示更光明的未來,自主創新型企業開出更令人無法拒絕的薪酬待遇,國企提供有充分競爭力的福利吸引,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在戶口等方面提供利好,分流了不少本欲投身“國考”的就業者。
甚至乎,隨著社會往多元化方向進階,不少人開始主動面向基層,選擇冷門行業,到農村,進民企,去社區,還有一些人干脆放下架子,擺地攤,賣蔬菜,當果農,把地板踩得踏踏實實。多元的就業抉擇,也讓國考看上去比之前更“冷”更沒市場。
其實,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能為就業者提供多種選擇,且各種選擇之間不應存在過大的吸引差。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應創造更多元化的就業方向,應引導更多人往其他方向就業,而不只是“國考”這華山一條路。所以,至少目前我們還應堅持剔除“‘國考’本就該熱”的老思想,防止談“冷”色變。
更何況,依照目前的報考人數和社會就業構成,“國考”遠沒到冷的程度,社會還應引導更多人往創新科技企業和基層邁進。同時,中央應出台更多政策完善社會資源分配,祛除公務員隱性福利、特權等“附帶好處”,並將公務人員的權力一點點關進制度的籠子,通過引入淘汰、退出、破格提拔等機制改變“鐵飯碗”管理,讓“官位”不再炙手可熱,讓“國考”繼續“冷”下去。 (唐金鳳)
國考 報考人數 冷 就業去向 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