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 09:38:00|來源:長沙晚報|字號:
摘要:有“評論家”喜歡聽風就是雨,刻意矮化出一個批判對象。他們常常把生鏽的筆頭當大棒,一反到底。 |
據報道,近日,婁底衛校某班學生上課嗑瓜子,班主任發現后,自掏腰包買了100斤瓜子,命令這些學生集體曠課到教室走廊中一起嗑瓜子。有“評論家”說,劍走偏鋒,此事不脛而走,引發輿論熱議。
其實,班主任遠沒有這些“評論家”想象中那般“瘋狂”。事情的真相是:部分學生上課嗑瓜子,班長多次制止無效后報告班主任。班主任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並買了三袋瓜子共30斤,拆開一袋分給16名違紀學生嗑。學生認錯之后,該老師也就沒讓學生嗑掉全部的瓜子。
所以,此次“瓜子事件”讓人不得不再次感慨網絡的魔力。一些話題,經由網絡小編的“打磨”,我們確實能看到“母豬上樹”的奇觀。 不過,這些話題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現今絕大多數網民雖然眼睛挺亮,卻並不愛給別人“上課”。很多時候,他們如果搭伙圍觀一件小事也就是為圖一個樂。然而,有“評論家”卻喜歡聽風就是雨,刻意矮化出一個批判對象。他們常常把生鏽的筆頭當大棒,一反到底。
這不,有報載評論就已經做出了“技術性”分析:瓜子是一種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一斤瓜子仁產生的熱量,足夠供應一個正常成年人一天的熱量需要。這位老師命令10多名孩子把100斤瓜子吃完,顯然存在一個飲食過度的問題,對孩子的健康可能不利,而且嗑瓜子還容易讓人產生口渴、上火的症狀。一件小事,學生和老師都已“心有靈犀”,局外人卻能把它從“體罰”上升到“危害生命健康”的高度,著實令人感佩。
毫無疑問,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在理論上是欠妥的。但如果要扣上“體罰”的帽子就是邏輯斷裂。試問,事件給青年學生們造成了身體傷害,還是心理傷害?從網上的圖片,我倒可以清晰地看到,“熊孩子們”那沒有傷痕的偷笑。
記得,葉匡政先生在《時評正在成為一種腦殘文體》一文中說得甚好。當下,有些評論有一個特征就是味如嚼蠟。它們語言枯燥,觀點人雲亦雲,隻不過張嘴說了點能放在台面上的瞎話。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硬要堆成千字文,他們還自以為是思想者或請命者,其實神經比很多網民都要脆弱得多,喉嚨也早已喪失了吶喊的功能。
著名攝影記者卡帕也有句讓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評論批判也是如此,它需要事實和邏輯。這猶如搭積木,當你讀完新聞,明顯可以感覺到自己有把積木搭歪的可能,就應該有節制和審慎,甚至拆了重搭。否則,積木塌了,砸了自己的頭不說,還毀了一種文體的名。(敬一函)
瓜子 評論家 班主任 上課 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