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 09:43:00|來源:長沙晚報|字號:
摘要:很多東西即便是炒作,但隻要是一種自我抗爭和努力的表達,那麼當事人求取關注就不失為一種邊界恪守。 |
周小芳,21歲,湖北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鎮單家塹村人,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大三學生。2014年7月29日,周小芳的弟弟周方正以超過校線88分的成績,考上當地名校黃州一中,但隨后被確診為急性髓系白血病,為節省住院費用,一家人在醫院附近租房住下。每天上午送弟弟去醫院后,周小芳下午會到菜市場賣紅薯,也因此被人質疑為作秀。(11月30日《華商報》)
確切地說“賣紅薯救弟”,這樣的場景並不鮮見,內容大同小異,主角不同而已。比如前不久, 來自南充的32歲王海林男扮女裝, 穿裙子戴假發,在成都街頭擺攤賣衛生巾,為患白血病的2歲半女兒籌集醫藥費。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也在短期內收到了很多的捐款,然而后續的走向卻令人大失所望。所以,對於“賣紅薯為弟治病”是否屬於炒作,公眾當然有質疑的正當性。從不加分析的濫情到對真相的追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見証了社會的進步。
對此,有人很自然地把責任歸咎於公共政策的冷血,責怪於公共服務部門的滯后,對大病保障等制度極其不滿。然而,再強大的公共政策其實都無法做到無所遺漏,即便有了更為完善的救助體系發揮作用,這樣的案例似乎也不會絕跡。有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現問題之后,“隻再說不做”的道德式矯情,才是最可怕的救濟缺失。
完善的社會保障和弱勢救助,不可能單靠政府就能做到盡善盡美,這還離不開民間組織、慈善機構和全民參與的大救助體系介入。我們當然希望有一個完善的制度,讓每個人都能免於被拋棄的恐懼,甚至能夠提前介入,在需要救助時就能發揮作用。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若是沒有自身的努力和抗爭,是無以達到其預期的願望。因為任何單一的手段都會“窮盡其途”,再完善的公共政策也有收窄的時候,還需要其他力量的參與和付出,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才能讓救助更有成色。
由此觀之,我們不宜對“賣紅薯救弟”做更多解讀,做好自己才能真正贏得尊重,彰顯自身的道德純度,才能獲得受眾共鳴與呼應。很多東西即便是炒作,但隻要是一種自我抗爭和努力的表達,隻要不是弄虛作假而和故意做作,那麼當事人求取關注就不失為一種邊界恪守。(唐偉)
急性髓系白血病 賣紅薯救弟 華商報 醫院 男扮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