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 14:20:31|來源:中國台灣網|字號:
台當局“教育部長”吳思華說:“十年后流浪博士會比流浪教師還多。”台灣島內年初才報道出博士生賣雞排的新聞,遭到企業界抨擊為教育資源浪費。
在高學歷等於高失業率下,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現況,上任4個月的台當局“教育部長”吳思華,是一次又一次的說重話,從大專院校數量過多,希望減至100所以下﹔繼而要求大學聯招錄取率降到60%以下,現在再高學歷的博士生前景拋出震撼彈。
台灣媒體日前發表評論說,吳思華的顧慮是台當局“教育部”現有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可培養出5000名博士畢業生,估計有3500人投入職場,但每年至少有3000名博士找不到學術工作。更何況在海外念書的博士生也會回台搶工作,沒有競爭力的博士生,為了生計豈能不屈就成賣雞排的小販。
面對問題,吳思華的看法是,大學聘用博士生時,不應只是把他們當學術研究的助理,還要培養他們進入業界的能力,否則就是學校和老師們失職。
評論認為,這項推論固然沒有錯,可也忘掉老掉牙的一句話,即“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個人”,如果個人連振作起來的企圖心都沒有,學校又如何能夠負責任。
要解決博士畢業生過多的問題,正本清源還是一個總量管制問題。也就是“教育部”在源頭先思考,台灣未來發展的策略與方向,推估10年以后可能發生人才短缺的方向在那裡,於是引導各校博碩士招生時,就朝未來發展方向前進,至於有人才過剩疑慮的科目,那就減少招生名額。
這樣的方案或許過於簡約,關鍵仍在主導教育政策的人,是不是有遠見可以推估未來。如果沒有遠見可以規劃未來,現階段的唱衰,不斷地拋出議題,固然可以顯示主政者夠關心與投入,但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下,一切都是空包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