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 10:15:13|來源:海外網|字號:
據央視報道,廣西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常屯,村民黃貴強雙臂長滿大小不一的疙瘩,手指嚴重變形,伸直和過度彎曲都引發疼痛﹔46名村民尿鎘檢驗中僅3人正常。1954年原大新鉛鋅礦開採,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廢水和尾礦漫灌田裡,耕地、農作物被重金屬污染。(12月9日新京報)
46人的檢驗僅3人正常,十幾年的遺留問題至今沒有妥善解決。法院告了,高層批了,企業倒閉了,領導換人了,而當地村民依舊在毒地上種菜,依舊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別拿“誰污染誰治理”說事,也別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應該拿出點擔當,切實為群眾著想。
先污染,后治理,是很多地方的不良經濟發展模式,“寧可病死,不能窮死”是很多地方領導的名言。為了收獲財富,寧願收獲癌症﹔為了個人政績生命,寧願犧牲百姓性命。就是這樣扭曲的思想和政績觀念,殘害了群眾的生命健康,破壞了地區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上去了,人民健康水平下去了。說白了,就是典型隻顧腦袋不顧屁股,隻顧個人官員前途利益,不顧百姓生命健康利益﹔隻顧地方當前經濟利益,不顧地方長遠發展利益。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權力私欲政績意識表現。
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提倡建設生態文明,這是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可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政策在執行上存在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在執行政策的時候嚴重“縮水”。“上邊急風暴雨,下邊多雲轉晴,地方政府按兵不動,污染治理必然落空。”對於地方政府在環保工作上的不作為、亂作為,應該堅決查處,以維護國家環保法規、政策和規劃的嚴肅性。對於各地發展成果的評價,絕不能隻看經濟增量,而是要通過進一步完善環境評價體系、生態審計制度及相關監督機制衡量經濟質量。對環境治理不達標的城市和企業,不僅要實行一票否決,還要採取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組織措施進行嚴格處罰。
其實,經濟發展與治理污染並不矛盾,因為治理污染本身也是一種經濟活動,必然也能促進經濟發展,關鍵還是我們地方官員的經濟發展觀是否長遠,是否站在人民利益,環境利益上。經濟發展與環保不是一對矛盾,而是一對互相促進的朋友,關鍵是我們管理者的意識要改變,我們的評價機制要改變,這些改變了,才能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辛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