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6 14:04:59|來源:中國台灣網|字號:
台灣《聯合報》16日社論指出:台灣是有“民主”而無“績效”。於是,若從“政治體制競賽”的角度看兩岸情勢,台灣的體制優勢似在逐漸流失。
文章說,過去,台灣一向有“民主自由”較“一黨專政”優越的光榮感與自信心。但如今值得憂慮的卻是:如果“中國崩潰論”已漸漸退出思考可及的時間范圍,“民主失能”的台灣要如何與中國大陸維持平衡的競合關系?
社論認為,台灣的“民主自由”,相較於大陸體制,在人權理念層次比較優越。而且,台灣的民主政治是節制兩岸關系的主要杠杆,非此無以抵拒大陸統一的壓力。這些因素,皆曾是台灣在兩岸關系中的優勢。但是,這套民主體制因實踐上的“失能”,已逐漸成為耗弱台灣的因素,甚至使台灣陷於難以抗衡中國大陸的困局。台灣若繼續陷此狀態,將失去兩岸競合的因應能力,前景堪虞。
先從政治面看。例如,中國大陸的“依憲治國”,產生了如臂使指的治理績效。相對的,台灣的“憲政”連國家認同都呈現撕裂,且經歷“七次修憲”的“憲法”,如今又聞“修憲”之議。再者,台灣的“憲政”操作問題,遠較“憲法”條文的問題更嚴重﹔例如,“立法院”的“政黨協商”,假民主之名摧毀了多數治理的憲政原則,這不啻是有民主而無憲政。
再從經濟面看。例如,中國大陸要產業轉型就騰籠換鳥,要調節分配就以行政命令強制高薪者減薪、低薪者加薪。相對的,台灣的民主體制,使核能政策站不住、石化工業起不來,產業政策莫衷一是,自由開放陷於自相矛盾,要加薪則隻能“道德勸說”。於是,經濟政策的辯論往往淪為“罵當局”的比賽,卻始終無以建立目標、策略與路徑。
兩岸的體制對比,約有三項特征:一、北京有“專制紅利”,台灣卻有“民主負荷”。二、北京有“空間紅利”,汶川地震只是區域事件,但一個“九二一地震”卻幾使台灣動搖根本﹔在台灣,一個文林苑事件演成全台灣風潮,但大陸上的釘子戶皆是地方事件。三、北京有“人口紅利”,自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自外銷到內需,皆可運用13億人口的規模條件,大開大闔,台灣則因人口規模小而成淺碟經濟。
由於此種體制對比,相對而言,台灣陷於民主政治攪亂經濟發展,經濟遲滯又回頭攪亂了民主政治的困境。例如,太陽花事件即使自譽為民主表現,但其提出的政經方案卻是封殺服貿、貨貿及自由經濟示范區,是否合理可行?
中國大陸的體制,在文明理念上或有人批評,但如今卻已罕聞“中國崩潰論”之說,而全世界皆在思考該如何因應在“專制紅利?空間紅利?人口紅利”上表現出高度績效的中國大陸。相對而言,如前所述,台灣的民主自由在人權理念上當然比較優越,且民主政治亦是台灣賴以與大陸抗衡的最重要的政治杠杆﹔但是,“民主失能”已使民主與台灣的生存戰略剝離,“民主”隻能掀起社會風潮,卻不能解決問題。
文章說,台灣當然仍應以民主體制來維持兩岸競合關系。但台灣的民主政治,不能再以撕裂為手段,不可隻知選舉奪權,卻提不出救治方案﹔也就是說,台灣必須能“以民主建立政績”,“失能的民主”將難以扭轉兩岸消長情勢的繼續惡化。
文章最后說,為人民福祉計,台灣不可自陷“成也民主?敗也民主”的悖論。必須証明:台灣的民主政治,除了太陽花佔據“立法院”、“立委”霸佔主席台、“政黨協商”,及使國民黨“九合一”大敗之外,還能團結民眾,共策治理方案。否則,台灣原本具有的民主體制優勢,因內耗空轉,正在逐漸流失之中。
民主,民主自由,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