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崛起或许只是长期影响国际关系的现象一个崛起的大国与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国碰撞的最新例子,但这种解释所忽视的那些细微差别,即使不能说比它所反映的内涵更重要,至少也具有同等的意义。 |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11月6日文章 原题:《中国可能不是美国的盟友,但也不是敌人》 2013年1月20日后,美国总统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各种挑战中,没有哪一件会比应对不断崛起的中国更加复杂和重要。中国是一个很快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国家,在30年内,它还将成为全世界军费支出最多的国家。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最近指出,“对付中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问题”。
认真审视指导中美关系最重要的讨论的基本框架十分重要。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崛起或许只是长期影响国际关系的现象一个崛起的大国与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国碰撞的最新例子,但这种解释所忽视的那些细微差别,即使不能说比它所反映的内涵更重要,至少也具有同等的意义。
首先,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相互作用,比之前崛起中的大国与主导大国的交锋要多得多。
人们通常认为,美国经济的复兴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两国间密切的经济相互依赖性,中国的持续增长对美国也意义重大。因此,矛盾的一点是,每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竞争的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状况好坏。美国或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很快将被超越感到不满,但对中国目前放慢增长脚步表示幸灾乐祸却是错误的。毕竟正如《金融时报》所指出的,“步履蹒跚的美国经济”是中国经济放缓的“最显而易见的受害者”之一,“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如此紧密,即使其国内生产或消费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也会对世界的另一头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经济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即使它在绝对意义上超过美国,其相对的人均水平也仍将很低。因此,《金融时报》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认为,中国的崛起挑战着“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富裕国家的观点……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既是更富裕的,也是更贫穷的”。
鉴于中美的相互依赖性,虽然两国间存在很多的摩擦点,但它们都承受不起成为彻底的敌人的后果,双方对这一点都看得很清楚。
此外,两国关系中的竞争并非只是意识形态竞争。双方的核心价值观当然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像“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民主与独裁”的口号所代表的那样巨大。相反,中国把国家资本主义与具有适应性的威权主义融合到一起。
与以往的崛起大国不同,中国并非一个扩张主义者。虽然中美发生军事冲突仍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但这并非首要的担忧。最主要的担忧还是经济和外交。
中国至少在一个方面并非典型的崛起大国:它认为自己是一个归来的大国。它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亚太秩序的核心,周边国家曾纷纷前来朝贡。因此,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认为,中国领导人当中存在一种对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潜在的全球霸主的真实而普遍”的判断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判断不仅仅反映了取代世界主导大国的可能性所带来的刺激作用。
首先,它反映了一种纠正历史偏差的信念。美国人可能认为自己称霸世界是一个国际关系事实毕竟美国在其历史近30%的时间里都是世界的主导大国而中国人认为.这是不正常的、西方主导的后工业革命时期的顶点。其次,它反映了对中国终于可以一雪过去150多年来的耻辱的信心。
考虑到当前的趋势,中美关系最终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既不是两败俱伤的冲突,也不是领导权从美国到中国的直接过渡,而是紧张而又多变的平衡。承认中国不太可能成为美国的盟友,不应成为给中国贴上敌人的标签的理由。随着中国在全球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接近美国,抛弃这一主张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而强调这一点也就越来越有必要。(作者:阿里·维内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科学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