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不是父母可以任意裁决的私人财产,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立的灵魂。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善待他们的身心。 |
帮子女成才,无可厚非,但不能演变成“逼”子女成才。
据报道,近日,在武汉常青花园第三社区组织的徒步比赛中,4岁男童王鼎森一口气走完18公里,将不少大人甩在后面。当地媒体采访后得知,小男孩在爸爸的特训下,每天跑步3000米,日复一日从不耽搁,并且经常洗冷水澡。“鹰式教育”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从媒体的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鹰爸”内心的“分裂”。一方面他说只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平凡快乐的人”,另一方面又说看了“励志”的育子书后,想着“能够做到书上的50%,我的孩子就非常了不起”。这种“分裂”正是类似教育方式被很多人批评的重要原因:不管“虎妈”“狼爸”们怎样为严苛行为辩护,他们内心深处都深藏着要打造一个“了不起的孩子”的欲望。
说这些父母是把孩子当成“战胜”其他家长的工具,或许有些极端。但他们确实很像霸道的园丁,完全以自己的志趣“修剪”孩子。在这些父母的规划中,孩子似乎生来就是一个“战士”,要为若干年后的一场战役做着各种体力、智力上的准备,以求日后在竞争中胜出。可是,人生真的有那么一场决定胜负的“战斗”吗?考上一个好学校、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样的人生是否就更“成功”?为了这样的“成功”牺牲快乐的童年,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
帮子女成才,无可厚非,但不能演变成“逼”子女成才。帮助孩子成才的所有手段,应该是和孩子的身心发展同步,而不是诱逼孩子以稚嫩的双腿,把未来的路抢先跑完。
以武汉这个“鹰爸”来说,除了让4岁的孩子每天跑3000米之外,他还每周请大学生给其讲授大学或高中的课程,美其名曰是“为将来做铺垫”。已有专家说,4岁孩子免疫系统尚不完善,不提倡进行过度的体育锻炼;至于给4岁孩子讲高中或大学课程,怎么看都有拔苗助长的嫌疑。这些繁重的“教育任务”,一如乌云遮蔽了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天空。
孩子不是父母可以任意裁决的私人财产,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立的灵魂。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善待他们的身心,当孩子成长到自我意识苏醒的那一天,能惊喜地发现自己健康、拥有开拓生活的无限可能,而不是悲哀地发现自己已伤痕累累,或者被固定在厌恶的位置无力回天。
成人的社会俨然已是一场生存竞赛,太多人的灵魂赶不上自己匆匆的步履。在被各种竞争的硝烟熏染得焦虑无比的父母们,该做的是自己慢下来,想想所谓人生或成功的真谛是什么,而不是急迫地挥舞着教鞭,把孩子也过早地推入“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