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追求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之外,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倡导、践行那些我们心中认可的价值观。 |
除了追求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之外,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倡导、践行那些我们心中认可的价值观。
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鲁迅先生这样回答道:“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对于这个叫马啸的“中国式娜拉”而言,他最终选择了回来。
据《中国周刊》报道,马啸1981年10月出生,父母均在山西一地级市政法系统工作,父亲身居高位。初中毕业时,分数极低的马啸却因为父亲的原因,得以进入示范高中,让马啸第一次见识了权力的力量,也使他萌生逃避的愿望。大学毕业后,马啸拒绝了父亲安排他到市里政法系统工作的机会,而往北京闯荡。4年后,却因“事业开始停滞不前”,不得不重新回到父亲规定的道路上,进入到当地法院系统工作。
尽管,当事人是化名,故事的真假难以考证,但是,这则报道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在马啸的故事中,有两则必须深昧的遭际。2010年,马啸来北京的第四年,由于业绩良好,他获得了一次升职做主管的机会,但没想到的是,在最后时刻,他失败了,“职位最后给了副社长推荐的人,是上边的关系”。这次失利令他心生挫败。另一次的遭际则发生在马啸参与到父亲指定的法院系统的招考之时,“那场考试,马啸顺利达线了。五人进入复试,只招收一人,老马的关系让马啸成了那个幸运的分子。”这一次,他扮演的角色和“副社长推荐的人”,一模一样。一个在此地被别人的“关系”挤出的人,却凭借自己的“关系”在彼地将别人挤了出去。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马啸的遭遇是一个如此深刻的事实,让人由衷感知,一些看起来公平而正义的规则,比如示范高中的录取,法院的公开招考,在怎样因为特权的介入而发生变化。也不由得让人感知,所谓代际传递、所谓“拼爹时代”、所谓社会板结的种种现实与后果,以及一些不受制约的特权对世道人心的改变。
作为一名有思想的个体,马啸的出走本身就是一种反现实的意象,因此成为这个社会里难能可贵的自觉与抗争。但他的回归是否就能带来他想要的一种生活?当他成为别人眼中的“幸运儿”时,他却感慨“回来半年多,我知道自己老了”。
选择坚守还是回归,意味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大概只有当事人最心知肚明了。
我们固然需要从制度层面来解释一种关系社会的现象,但如果一味同其流合其污,那么我们最终期待的改变将如何能够出现?除了追求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之外,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倡导、践行那些我们心中认可的价值观。如此,娜拉出去之后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