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专门在广州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这对应了中国社会当前各种担心和焦虑牵动面最广的一个部分,它就是经济形势。 |
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9日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认为这项工作“刻不容缓”。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的深圳和广东行是对新班子坚决推进改革的宣示。
习近平专门在广州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这对应了中国社会当前各种担心和焦虑牵动面最广的一个部分,它就是经济形势。
中国改革最难的是政治改革,对它的含义应当是什么甚至也有争论。但经济改革却几乎是常态,问题解决得多,但来得更快,来回和反复做调整的步骤也不少。经济改革直接决定财富的增长和分配,决定中国人的生活面貌,也会决定社会信心的基本面。
中国现在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形势逼的。中国高速发展了30多年,后发优势差不多快用尽了,从民间来说,支口锅炒“傻子瓜子”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上升到这个国家,靠劳动密集型和粗放生产当世界工厂就能实现繁荣的一页也正在翻过去。
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是中国崛起的真正攻坚战。它从本质上说,是中国从这个世界的“蓝领”转变成同时做“蓝领”和“白领”,是与发达国家开始决定性的竞争。
中国必须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但对于人多资源少、又有节俭传统的社会来说,这该如何推动显然是个问题。激活中国的内需障碍重重,但它一旦真被释放出来,必将形成对全世界资源和劳动的极强吸附,这个过程必将振奋世界经济,但它也一定会带来新的问题。
中国未来1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前面还有好几个台阶,而这些台阶不仅对中国人意义重大,对世界力量的分布也将产生难以估量的震动。中国今后每一项经济改革政策的出台,都将加入我们自己未必熟悉的“世界意义”。
中国人现在纷纷谈论改革,外界的谈论同样多,但各种人谈论“改革”时的心态和所指十分混乱。过去几年的情况已在显示,谈论改革往往受到的欢迎很多,但实际推行某项改革,又常常遭到意想不到的阻力。
其实很多改革都需要顶着压力去推动,只有很幸运的改革者才能在众人的掌声中把改革推行开来。
中国人现在的愿望非常多,它们有些是彼此矛盾的。比如中国人现在最关心环境,反对“GDP主义”,但经济增长稍一降,各方都受不了。今年7%以上的增长仍是全球大经济体中最高的,但经济增速下降的恐慌已经开始出现。人们买不到火车票愤怒,高铁票价贵一点,大家也纷纷要求“改革”。
经济改革必须真改,其实民间对经济改革就有大量自发的冲动。但同时中国社会急需对国情建立更加客观的认识。中国人现在有点“满”,舆论也时不时有点“装”,要求迅速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社会的期待如果走得过快,中国的改革必将是“永远落后的”。
中国需要开辟新的消费热点。过去中国出现过家电热,后来又转向汽车热和房产热,然而中国今后只靠城市化的剩余惯性很难维持长期高增长,中国到了从世界的经验中向上跃一步,建立中国自己可持续、并且不断扩容的消费链的时候了。
改革激动人心,但人们也要知道,它是艰难曲折的。习近平在广东说,“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他的这番话值得全党和全国人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