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唐任伍:遏制隐性福利,中国反腐的新课题

2012年12月11日09:05    来源:环球时报    唐任伍    字号:
摘要:支撑“隐性福利”的背后是强大的“隐性权力”。

  近几年来,“隐性福利”屡屡出现在公众视野,冲击国民的神经。例如,某央企在一线城市的闹市区以仅为市场价1/8的价格分福利房;某些机关幼儿园每年获财政补贴数千万元……凡此“隐性福利”,甚至延伸至大米、肥皂、手纸、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涉及相当一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垄断企业。综观这种“隐性福利”,具有下列几个特征:

  首先,支撑“隐性福利”的背后是强大的“隐性权力”。“福利”是政府向全体居民、特殊职业、弱势群体实施的一种普适待遇,但“隐性福利”则是在政府法律法规之外,伴随着“隐性权力”滋生。这种“隐性权力”往往从小集团、单位利益出发,通过“公共权力”的“擦边球”方式,向本单位职工支付各种待遇。

  其次,享受“隐性福利”的群体一般是掌握“公权力”的公务员和具有垄断地位的国家企事业单位员工。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员工本身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公共财政的受益者和垄断利益的获得者,同时也是不同层次上的公共资源的支配者。他们中很多具有人民公仆的身份,一般由纳税人供养,旱涝保收,衣食无忧。特殊的地位、特殊的功能,决定着他们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获得更多权益的便利条件,因此,“隐性福利”实际上会导致“扶强抑弱”,不利于弱者。

  最后,“隐性福利”的运行并不规范,游离于法制法规之外,是对现行分配制度的冲击。因此,“隐性福利”是放不到阳光下的不符合现行法律政策的东西,它只能在隐蔽的状态下运行,无法公开、透明地运行。

  一般而言,“福利”作为工资、薪金的一种补充,是具有公开性、普适性、可衡量性特征的。很显然,“隐性福利”绝不是所谓的“灰色收入”,但也不是简单归类为“福利”,而是中国特有的、赋予少数人员的非货币性收入特权,它虽然合情,但并不合理,对整个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秩序有相当的破坏作用。过多的隐性福利,很可能会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福利”实质上是少数人的“隐性腐败”,是新时期中国特色腐败的一种新形式、新变种。

  消除“隐性福利”实质上就是消除“隐性腐败”,它是腐败与反腐败相持阶段反腐败的重要内容,是反腐败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必须采取系统的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治理。笔者认为,要消除这种“隐性腐败”,一是一切收入货币化、阳光化、制度化,杜绝非货币性分配的隐性收入或“隐性福利”,遏制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二是建立健全的专门账户制度,所有人特别是相关人员的所有收入全部进入专门账户,开好“前门”,关闭“后门”;三是严格财政预算和决算,明晰福利制度、法规和政策,明确福利的范围、种类和实施,让福利显性化、透明化,继续让工作人员的各种收入和福利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四是建立严格的福利监管制度,从制度上管好权力,让公权和执法权远离金钱利益,不给权力留出自由支配收益的空间,对违规“打擦边球”、搞“隐性福利”的单位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对“隐性腐败”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消除五花八门的“隐性福利”。(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