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秦淮川:莫言谢绝“大师”的分寸与担当

2012年12月17日08:58    来源:北京青年报    秦淮川    字号:
摘要:拿了诺奖的莫言回国了。对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莫言也不希望现在与得奖之前有什么变化。得了诺奖后,舆论中有人开始称莫言为“大师”,更有人把莫言形容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作家。在机场简短接受采访时,莫言给予了否定:“永远不敢称‘大师’。

  拿了诺奖的莫言回国了。对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莫言也不希望现在与得奖之前有什么变化。得了诺奖后,舆论中有人开始称莫言为“大师”,更有人把莫言形容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作家。在机场简短接受采访时,莫言给予了否定:“永远不敢称‘大师’。‘大师’这个称谓有它内在的含义,谁要 是叫我‘文学大师’,我会觉得暗含讽刺意味,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够。”(12月16日《西安晚报》)

  20多年前,莫言的伯乐、时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就断言,莫言具有大师潜质。如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成为文学大师似乎是顺理成章。莫言作品最主要的英译者葛浩文就这样评价过,莫言是“寓言与幻象、多重叙述和风格变换的大师”。但是莫言却谢绝文学大师的称号,并 明确表示“喊我大师是讽刺”,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是一种清醒。获得诺奖是文学殿堂中一次华丽的文学“加冕”,同时也是一种压力。调查显示,获得诺奖之后的作家基本上难再有佳作,莫言清楚 地知道这一点,因此他说过,“诺贝尔奖对作家来说往往是一个‘死亡之吻’,很难再出好的作品。很多作家一旦获奖,就陷入繁琐事务中去,影响写作。我尽量避 免这种结局。作家最重要的不是开会和接受记者采访,而是写作。”如果心安理得接受大师称号,躺在大师的称号上优哉游哉,也许很难写出更好的作品。

  这是一种谦逊。莫言在创作上“独断专行”,但生活中极其谦逊,甚至活得有些“窝囊”。12月6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出席新闻发布会时说,“我 父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从中可见,莫言的确很淳朴,这是一种可贵的淳朴,与一些 人爆得大名之后得意洋洋、傲慢不逊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一种聪明。莫言获得诺奖之后,有不少质疑甚至挞伐之声。有人认为他不够格,有的认为他不够尖锐,还有的认为他太幸运,如果他能获奖,中 国至少有十多名作家应该获奖……这些质疑也许正常,但对莫言来说,有些不够公平。而莫言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谢绝大师称号,也许使那些质疑者特别是过度找茬者多了一些无趣。

  这也是一种警惕。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大师匮乏的时代,民国以降的大师渐渐凋零,让人在仰望中黯然。但这又似乎是一个大师如过江之鲫的时 代,出了几本书就敢称文学家甚至文学大师,画了几幅画也敢以国画大师自居。大师多如牛毛,实际上是对真正大师的侮辱,是对大师称号的亵渎。大师称号的贬 值,使大师称号有些臭不可闻,真正有水平的人或堪称大师的人对大师称号避而远之,再正常不过。

  季羡林先生生前曾表示,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季先生的自谦一时传为美谈,更让人思索良久。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大师,大师多多益善,但是为何真正的大师这 么少?真正接近大师的人为何谢绝大师称号?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为何热衷于戴上大师的帽子?

  莫言谢绝大师称号,这是一名作家的分寸与担当。问题是,他想谢绝就能谢绝吗?君不见,有太多的人、企业和部门正在排队过度消费他,正在夸张地给他戴上各种廉价的高帽。如果尊重莫言,就别过度消费莫言;如果真正善待莫言,就从培植大师生存的良好土壤和空间做起。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