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可基教授道歉,起到了一定的灭火作用。但从道歉的实际内容看,李教授并未改变自己的“专业见解”。虽然李教授自证清白、说没有收取企业的报酬,但其真相如何,恐怕还需要第三方做出公正的调查。 |
李可基教授道歉,起到了一定的灭火作用。但从道歉的实际内容看,李教授并未改变自己的“专业见解”。他的观点如果在专业学术研讨时提出来,可能就比较适当,但却出现在茅台酒的情况说明会上,这种出场方式本身就丧失了中立性,其观点的可信度自然也打了折扣。所以,李教授应该为自己不恰当的“出场”道歉,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误导”。
因在茅台新闻发布会上发表塑化剂、三聚氰胺无害言论而遭到网民炮轰的北大教授李可基,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可以就信息传播中的“误导”向公众道歉,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他向媒体澄清,自己参加的是研讨会而非替茅台酒做危机公关,也并未收取相关企业的报酬。(相关报道见B1版)
李可基教授道歉,起到了一定的灭火作用。但从道歉的实际内容看,李教授并未改变自己的“专业见解”,也就是说,他仍然认为塑化剂和三聚氰胺对人体无害。而他所说的信息传播中的“误导”,指的大概是,其本意是希望公众不要对塑化剂和三聚氰胺太过紧张,结果却受到了公众的误解,以为他是在为白酒企业站台背书。但令人不解的是,假如真的存在这种“误导”过程,那么,应该道歉的恰恰是误解了李教授的那些媒体和受众,怎么李教授反过来向公众道歉呢?这种不合逻辑的表态,确实让人感到困惑。
李可基教授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尚未有人体试验证明塑化剂是否对人体有害,二是从实际食入剂量看三聚氰胺在成人体内没有产生毒害效应。由于普通人大多不具备专家的专业知识,因而很难判定这两个论点的真伪,更无法在学术层面与他展开探讨。但是,有一个常识却可以帮助人们看待李教授的观点:三聚氰胺和塑化剂都不是食品添加剂,也不是牛奶和白酒的生产工艺中可能产生的物质,那么,它们的出现理所当然意味着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人们只是希望在自己的食品中别出现“不速之客”,这个要求其实再正常不过了。
专业知识尚待鉴别,李教授的另一些论点就更是经不起推敲了。比如,他说人类的排毒解毒能力非常强大,所以几百万年都没有灭绝,其中的逻辑就比较混乱。一部分人甚或一个族群吃了有害物质,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导致整个人类灭绝的。以人类会否灭绝为标准来衡量食品安全状况,这几乎是在替所有的非法食品添加行为做辩护。除了某些不法商家,大概没有人会为这个论点鼓掌。
专家学者就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大概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该领域专家从专业角度所做的深入分析,二是权威机构的信息真伪判断与合法性审查。这两个重要的言论群体必须持有中立和客观的立场,兼顾科学性和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并产生正面影响。作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专家学者,在就公共问题发言时还应该选择适当的平台。李可基教授的观点如果在专业学术研讨时提出来,可能就比较适当。因为在专业会议上,持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在相近的理论层次上展开讨论和争辩,从而得出更合理的结论。李可基教授受某协会邀请参加“研讨会”,结果却出现在茅台酒的情况说明会上,这种出场方式本身就丧失了中立性,其观点的可信度自然也打了折扣。所以,如果李可基教授真的有诚意,他应该为自己不恰当的“出场”道歉,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误导”。
到目前为止,塑化剂风波仍然存在诸多疑问,信息之紊乱让公众无所适从。李可基教授“登高一呼”,又平添了几分哗然,他所期待的“不紧张”效果反而没有实现。虽然李教授自证清白、说没有收取企业的报酬,但其真相如何,恐怕还需要第三方做出公正的调查。倘若查出李教授收了公关费而替企业背书,他就可能涉嫌滥用学术信誉、违反学术道德,而应受到相应的追究。无论如何,李可基教授卷入塑化剂风波的方式和“姿态”,都是值得其他学者引以为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