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当地已成立了“12·14”伤害案件处置领导小组,在过去的两天时间,除了“有力”封锁信息之外,还开展了哪些工作?事实上,既然连基本的事态组织管理都未见雏形,外界就更难奢求当地官员情感上的同情哀痛。 |
在河南光山县12月14日发生的小学生校园被砍伤事件中,22名小学生被砍伤,1名老人命悬一线。这一事件发生后,光山县封锁消息,官员集体失声,甚至有当地干部还在工作时间办私事、玩游戏,称“探讨没意义”。( 12月17日《北京晨报》)
析因
情感无知觉
导致行动无作为
据说当地已成立了“12·14”伤害案件处置领导小组,在过去的两天时间,除了“有力”封锁信息之外,还开展了哪些工作?事实上,既然连基本的事态组织管理都未见雏形,外界就更难奢求当地官员情感上的同情哀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情感上的无知无觉又反向促进了行动上的无所作为。
直到16日夜,光山县人民政府网页也是对本县的校园惨案只字未提,页面上依然形势一派大好,博士县长两三个月前的讲话感觉良好。17日9时许,当地政府网页登出一篇通稿,说“砍伤多名学生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批准逮捕,受伤人员均得到周密治疗安排、无生命危险”,大有自此完事大吉的意味。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当地认为,“经过公安机关14日以来的紧张侦办和调查取证,初步认定犯罪嫌疑人闵拥军因受‘世界末日’谣言影响持刀伤害无辜群众和学生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光山县人民检察院已于12月16日批准逮捕,对其作案动机、过程和相关证据进一步侦查调查,对其患有癫痫病史及作案时对其行为的辨认、控制能力的鉴定将严格依法进行”。并且采取行动,准备亡羊补牢,“紧急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排查校园安全存在的隐患,对校园周边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大力整治。”疑犯闵拥军是一个从心理到精神都出现严重问题的病人。惨剧发生后,“闵拥军”被迅速批捕,照此逻辑,接下来被判刑“砍头”也不稀奇。
光山校园惨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光山的“冷对”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根本没把被砍伤的22名儿童和1名老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给人以“冷血”的感觉。请问: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吗? 朱永杰
提醒
别为下一起悲剧
埋下不幸的种子
看来,这起给数十个家庭带来伤痛、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在当地某些官员那里似乎不曾发生过,犹如台风风眼一样反倒出奇平静。灾难总能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芒,在这起事件中,据亲历者讲述,十几名小男生勇敢地堵住教室门,救下了全班同学。与这种流淌在他们小小身体里的自救与互救精神相比,当地官方的“淡定”显得何等冷血!
拒绝采访,封锁消息,这其实一直是各地各级政府应对天灾人祸的标准模式。没错,为了头上的乌纱帽,为了这样那样的利益,一些地方面对突发事件的要点就是捂、瞒、拖,不但迟迟不愿将真相公布于众,还给探求真相与正义的舆论监督设置重重障碍。
但是,在这样一个将权力关进笼子呼声渐高的时代,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要想封锁消息,瞒天过海,要想封住众人之口,遮住监督之眼,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相反,这种对生命、对公共利益的漠视,只能引来公众更多的“围观”。
媒体已经了解到,光山县“12·14”校园惨案是当地一年多来的第三起校园学生伤亡事件,校园悲剧为何如此密集?有没有人为此而担责?14日发生的这起事件中,犯罪嫌疑人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冲上三楼?这一系列的疑问,是当地官方必须直面并尽快解答的——这起砍杀事件没有导致学生死亡实属万幸,但生命安全能置于这种脆弱的侥幸之上吗?最大的校园安全隐患是“封锁消息”,如果继续抱着这样的冷漠态度,谁知道校园悲剧的导火索,又会在什么时候咝咝作响? 李跃
遗憾
官员的冷漠
给流血的伤口撒盐
现场血迹斑斑,哭声一片,惨不忍睹。有的小学生颅骨开裂、碎片进入脑部;有的小学生手指和耳朵被砍掉。手无寸铁的幼童,被凶残的歹徒砍伤,一个有良心的人是会对暴徒的行为愤怒不已的,是会对伤者及其亲属表示极大的同情。然而,惨剧发生后,那些冷漠的官员,竟封锁消息,集体失声,办私事、玩游戏,他们的做法是在给孩童流血的伤口撒盐,会受到公众的谴责。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地政府官员,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学生们的人身安全。然而,一些地方,由于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侵害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作为当地政府官员,尤其是学校上级管理部门的官员,是难逃其咎的。
学校安全工作这根弦是丝毫不能放松的,百姓不欢迎那些不把学生安全问题放在心上的冷漠官员。搞好学校安全工作,除了学校本身要加强建设和管理外,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也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及时沟通。只有把中小学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了,才能与学校一起共同做好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程贤军
延伸
要从重复常识
走向制度构建
核实犯罪嫌疑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当然是有意义的。这不仅关系到其是否将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对受害者的赔偿,也关系到对这起案件的定性。县委有关领导回应称“讨论这有啥意义”,既有推卸责任之嫌,也是人性冷漠的一种表现。然而换个角度看,这句反问又未必不是一种实话实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许就是一种“真相”。
麻木的心态固然应该受到舆论的道义谴责,然而冷静想一想,这仅仅是某个或某几个官员的心态问题吗?事实上,我相信对校园安全抱以这种听天由命心态的地方政府决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像完全小学这样以打工子弟居多的乡村学校,可能更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校园安全的治理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人治”状态,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而校园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和“只有发生了才受重视”的特点,又决定了地方政府不太可能将这种不能凸显政绩的管理当成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相距甚远,教育投入更是悬殊巨大,这就决定了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可能重视一些,而经济发展不好的地方可能就不那么重视。这与校车管理其实是一个道理。
每一次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后,无论是媒体还是政府部门都在反思,都在呼唤常识。譬如加强监管,尊重生命。这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加强监管”走向“怎么加强监管”,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不断重复常识走向具体的制度构建。在笔者看来,加强校园安全,必须首先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譬如配备多少保安,进出校园的流程。其次是政府财政预算要有专项的支出,确保校园安全的资金投入。最重要的是,建立“零容忍”的问责制度,每一起校园事故都要有人担责。 吴龙贵
■三言两语
●拒绝采访,封锁消息,之所以能成为一些地方官员应对天灾人祸的标准模式,一个重要原因是“拒绝”与“封锁”的风险成本过低。
——霍新颖
●对管理失职、事故瞒报等,不能再以停职、免职等轻描淡写的所谓“问责”来敷衍了。
——刘志伟
●这个有着派头十足的办公大楼的贫困县到底如何面对舆论监督,对相关责任人最终能给出一个什么样的处理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赵新
●应该探讨如何从机制上预防类似悲剧的发生。
——邹振
●对待22个身心饱受创伤的孩子如此冷漠,让人感到一种刺骨凉意。
——李梅素
●光山伤人事件,不仅当地政府反应迟缓,而且应对事件的方式和态度可谓漏洞百出。
——徐文峰
●连嫌犯姓名都出现差错,还能干啥?
——孟俊伟
●震惊全球的美国校园枪击惨案发生后,美国警方迅速就枪击案件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们了解个底儿掉。而对发生在河南光山县的这起校园砍杀事件的相关细节,我们反倒知之甚少。
——马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