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最奢侈的不是LV而是休假。”网民的这句调侃成了不少职场人的感慨。今年你休假了吗?中国式休假制度何时能从“奢侈品”走向“日用品”?休假能否列入单位的考核指标强制执行? |
“如今,最奢侈的不是LV而是休假。”网民的这句调侃成了不少职场人的感慨。今年你休假了吗?中国式休假制度何时能从“奢侈品”走向“日用品”?休假能否列入单位的考核指标强制执行?(新华网12月25日)
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快5年过去了,调理的实施效果却不理想,带薪休假为何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权益敌不过饭碗。尽管职工维权意识有所增强,但因因举报而丢“饭碗”的案例,使他们望而却步,盼望休假,但难以开口成了每个职工的心声。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五成职工没享受过带薪休假,近七成职工选择忍气吞声。为了保住“饭碗”,权益就这样被无声的放弃了。
用人单位存在误区。多数用人单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休假影响效益。一个萝卜一个坑,员工少干一天企业会损失多少效益。其实不然,调查发现,如果企业管理者主动建议员工休带薪假,更能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归属和凝聚力,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德国和法国的带薪假平均28天,美国平均是14天,德、法的生产效率并没有因此比美国低。
监管部门处罚力度不大。监管部门“执法”力度弱。《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执行至今近5年,很少听说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因为不落实这项制度而被处罚的。调查发现,一些相关机构全国各个行业和地区落实带薪休假的情况,都表示“不清楚”。制定法律法规,是为了有法可依,但更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否则就失去了法律的权威,使法律变成一纸空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制度从“纸”上变成“行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社会大环境支持,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条件都成熟,带薪休假才能从制度变成一种顺理成章的习惯。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起来,让带薪休假不再“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