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新华网评:“送温暖”式救助如何精确定位

2012年12月27日08:58    来源:新华网    翟永冠    字号:
摘要:温其手,暖其心,明其生存状态,供其生活所需。把“温暖”送到点上,把工作做到心里。

据报道,发生民工冻死事件的郑州中州大道已全线禁止民工住宿,有关部门为民工准备了提供基本住宿和避寒的安置点。但现实中民工并不领情,他们表示,自己并非无家可归,而是露宿高架桥下更容易找到活干。

罕见的极寒天气现身各地,做好特殊群体在寒冬中的救助帮扶工作,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关怀,也是政府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但有时事情却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送温暖”在现实中却时常遭遇了受助者“不领情”的尴尬。

本来是件温暖民心的好事情,却做成了上下难以对接的“无用功”,这就对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助工作既要及时,也要更加精确。及时送达是责任所在,明白需求则更加彰显真情。

事实上,以往那种“送油送面”的单向帮扶救助,已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寒冷冬天的救助工作也应该“精确制导”。明确受助者的相关诉求,尊重受助者的话语权,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让救济工作彰显人性关怀的内涵。

具体说来,要实现公共救助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畅通,不仅关系到社会救济能够提供多少资源,更是对救助工作细节的考验。以责任之心对待民生工作,以平等之心对待需要帮扶的群众。温其手,暖其心,明其生存状态,供其生活所需。把“温暖”送到点上,把工作做到心里。

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原来的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紧急式救助,弥补救济短板,探索为需要者提供常态化的生存保障。建立固定的收容救助场所,使流落街头的人在需要时能有个稳定的去处;推荐就业岗位,让身处底层的人不被社会所抛弃。说到底,救助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拷问社会的良心,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绝不是“授人以鱼”那么简单。(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