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高波:房价越涨,越要加紧反腐

2012年12月28日09:17    来源:环球时报    高 波    字号:
摘要:近日,网络热炒的“房叔、房婶”,以及拥有多套房产的官员急于脱手名下房产,正反映了人们在高房价时代愈演愈烈的“猎腐”心态。相比较而言,人们在低房价时代的腐败宽容度更高,腐败痛苦指数较低,对政府反腐败的满意度趋稳;反之则腐败宽容度低,腐败痛苦指数高。

  安居才能乐业,自古至今皆然。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历程表明,相比较而言,人们在低房价时代的腐败宽容度更高,腐败痛苦指数较低,对政府反腐败的满意度趋稳;反之则腐败宽容度低,腐败痛苦指数高。

  近日,网络热炒的“房叔、房婶”,以及拥有多套房产的官员急于脱手名下房产,正反映了人们在高房价时代愈演愈烈的“猎腐”心态。反腐败“房价心理参数”并不足怪。因为住房既是资源型商品,也有准公共品特征。保障住房即是保护民生,平抑房价即是平稳民心。中国政府投入巨大政策资源、财政资源和土地资源解决的住房保障问题,本身既是社会民生问题,也有廉政建设问题。

  政府在高房价时代治理腐败,越来越需面对民众的零容忍立场和网络“集体凝视”。如果把平抑房价视为转变“土地财政”发展方式和改革软着陆之要务,则让公众悬而未决的反腐焦虑“落地”也迫在眉睫。否则,居高不下的反腐压强将造成舆情高频振荡和社会高度紧张。因此,需多管齐下,防止零容忍心态在逼仄的情绪通道内发酵异化。

  第一,阻抑腐败泛化的负能量。与住房问题相似,人们把就业、上学、看病等领域的机会不均、社会不公归因于腐败,甚至滋生“无人不贪,无事不贿”的腐败泛化心理。据社科院2012年《反腐倡廉蓝皮书》披露,公众一方面对郭美美风波、足坛打黑和校车事故等涉腐事件口诛笔伐,对社会诚信缺失、行业腐败等表现出“零容忍”态度;但也承认身不由己,在求职就业、子女教育和看病就医时的办事请托率和办成率较高,在关涉自身利益时对腐败“宽容忍”。这种腐败泛化心理更为有害,因为它蛀蚀了民众信心、民间信仰和社会信任的根基。因此,加快整治教科文卫等社会领域的“软腐败”,与查处贪赃枉法的领导干部的“硬腐败”同样重要而紧迫。

  第二,用好民众反腐的正能量。上世纪70年代,在引致香港廉政公署得以设立的“葛柏案”中,英籍高级警官葛柏贪污400余万港元并潜逃,而当时中心区100平方米的公寓只售约2万港元,因此引发民众“反贪污、捉葛柏”大游行。后廉政公署乘势而上,以惩贪风暴于20年间造就了“廉洁香港”。

  今日之中国网民已把房产作为官员廉洁度的重要参照物。如坐拥21套房产的广州“房叔”蔡彬,从被网友曝光到被纪委双规只有15天。但网络并不能自动反腐,反腐败还要靠管用有效的制度机制。应坚持“疏优于堵、做强于等、快好于慢”的原则,对网络反腐采取倾听包容、可管可控的自信态度,加大对官员个人事项、财产申报信息等的有序公开与稽核力度,拓宽捕捉网络案情的渠道,建构公众释放反腐倡廉“正能量”的长效机制。这是规避人们在信息不对称中频现“有产皆贪”的“疑官—仇富”扭曲心理的长远之需。

  第三,防止分配正义的日食效应。公众对高房价和收入差距的难以容忍,恰与对腐败的零容忍形成叠加。唯有使平抑房价和住房保障的政策“落地”,民众关于官员房产此起彼伏的“合理怀疑”才会落潮。否则,在高房价时代,人们会放大保障性住房小区中的一辆豪车而不管其是否为暂时停放,正如看见日食便急于宣告世界末日。让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使用成为公开透明的廉洁工程,才能以治理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