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严交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合理性还必须接受现实的验证。在意见龃龉无法很快得到调和的情况下,交管部门必须以最严格的程序以确保执法公平,并尽可能为驾驶人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救济。 |
“最严交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合理性还必须接受现实的验证。交管部门必须以最严格的程序以确保执法公平,执法的尺度不能放松,但处罚与救济相结合的意识也不可忽略。
新年伊始,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23号)和《机动车登记规定》(公安部令第124号)开始正式实施,这两大规定由于大幅度提高了违法驾驶行为的扣罚分值,因而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交规”。
“最严交规”的出台,总体上受到了社会的正面肯定。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总人数居高不下,“最严交规”有利于从严执行交通法规,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涵育更为人性化的汽车文化,提升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最严交规”体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不同主体的路权的进一步明确。从媒体报道看,“最严交规”实施几天来,交管部门监控设备所记录的违法行为的确有所减少,尤其高速公路上习见的超速现象明显得到遏制。“最严交规”开始显示出其震慑力。
但另一方面,“最严交规”也引发了一些不同意见。其中,闯黄灯扣罚6分的规定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一些驾龄较长的司机在路口做了试验,在没有绿灯倒数显示的情况下,机动车即使以较低的速度行驶,在遇到绿灯与黄灯变换的情况下,机动车仍然很容易违规越过停止线。在不同的城市里,已经发生了多起机动车遇黄灯急刹,因而遭致后车追尾的情形。不可否认,闯黄灯扣6分确实已经成了很多驾驶人的“心病”。
人们对“最严交规”的不适应,反映出城市交通安全领域的一些矛盾。首先是依法驾驶与提高通行效率之间的矛盾。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拥堵较为严重,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既是城市运行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的一种必然要求。但“最严交规”的部分规定要求驾驶人必须做到安全第一,在无法预测指示灯改变的情况下,遇到路口只能大幅减速以保证不违规,这必然会降低路口的通过率。如果这样的推测成为现实,“最严交规”或将招致怨言。其次是驾驶习惯和驾驶文明的矛盾。之所以存在抢黄灯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拥堵所导致的焦虑感让驾驶人难以忍受片刻的等候,总希望在红灯亮起前通过路口。长期养成的抢黄灯意识已经成了一种驾驶习惯乃至权利概念,“最严交规”所要求的慢速通过路口对这一习惯形成了考验。但要扭转集体性的习惯以形成良好的驾驶文明,显然不是一两条法规就能达成的。
人们对“最严交规”的非议是否正当,目前尚难作出判断。但不难预测的是,在遇到较大意见阻力的情况下,“最严交规”可能会面临某种窘境。古语云,“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只有受到信仰和遵从,才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如果人们认为某一法规既不合理也不正当,就可能以种种方式试图突破其限制。另一方面,“最严交规”还可能加大城市交通管理的成本。在“最严交规”的适应期,路口追尾和交通违法行为都会相应增加,由此带来的是事故调处、行政复议工作量的增加,以及更多的批评。这就意味着,“最严交规”不仅是对驾驶人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交通管理部门的检验。
“最严交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合理性还必须接受现实的验证。在意见龃龉无法很快得到调和的情况下,交管部门必须以最严格的程序以确保执法公平,并尽可能为驾驶人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救济。执法要严格,但执法的态度要端正。执法的尺度不能放松,但处罚与救济相结合的意识也不可忽略。唯有如此,才可能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修正法规,凝聚社会共识,让新的驾驶风气得以顺畅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