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邓海建:惟愿真实的声音激荡2013年

2013年01月05日09:28    来源:中国网    邓海建    字号:
摘要:真实的声音,就是评论的力量。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人都是观察家,人人都是利益攸关者,人人都是历史掘进者。

新年伊始,两则有关“改版”的消息在网上网下引发热议:一是2013年第一天,《焦点访谈》正式改版了,据称将坚持舆论监督特色,贴近民生,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二是新年第一天,《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周一到周五,每天推出一块评论版,“要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1月2日《中国青年报》)

从《新闻联播》到《焦点访谈》,从“给力”到“屌丝”——主流媒体近年已经呈现出一种“向下生长的力量”,从大红大绿的宏大叙事开始叩问柴米油盐的微观民生。也许我们都乐于做这样的联想:在中国的语态与文风中,央视或党报的声音,不管你爱听与否,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并镌刻着时代的纹理。这种影响既是内里秩序的表层显现,更是利益与关系的复杂耦合。

这是一个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代、这是一个到处都是“硬骨头”的年份,博弈与纠结同在,规范与失范并行,面对纷扰的世相——譬如隧道事故被瞒报、譬如房妹事件中的“双户口”、譬如6省份仍未公布异地高考方案……表达,恐怕不仅仅是自说自话,更是公民权利的彰显、公民意识的勃兴。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什么比沉默更可怕。

表达的另一面就是倾听,放得下身段,才能听得懂真情。《焦点访谈》或《人民日报》的改版之所以从媒体的“常规动作”被放大为新闻改革、乃至社会动员的集结号,理由无非有二:一是这样的“改版”都与声音有关。2011年,“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成为年度关键句式,而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深谙一个基本道理:再弱势的声音,其实也从无沉没过,差别的只是面前的麦克风。精英表达还是大众表达,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而表达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宪法权利——给多大舞台,民声就能绽放多少华彩。

二是公民社会本质就是“意见世界”,那些真实的声音、没有水分的声音,就像恪守真相的数字一样弥足珍贵。改革走向纵深,让真实的声音说出话来,无论是坊间俚语、抑或网络潮声,本身就是程序正义的一部分。表达一种愤怒,或者展示一种悲悯,看似乱象纷呈,却又“说破无毒”,在争吵辩驳之后回归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历经这样的过程,和谐才更为可期,所谓“没来由”的群体戾气才能真正远离。

真实的声音,就是评论的力量。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人都是观察家,人人都是利益攸关者,人人都是历史掘进者。如果说媒体“改版”也能成为公共事件,本质不过在于公众寄望这样的“动作”能举一反三,从新闻话语走向权力伦理,从文字或画面表达走向程序诉求,捍卫正义、敬畏公平,在表达与再表达中寻求公权与私利的平衡,以真实的声音让各色“梦想”更踏实稳妥一些。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