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史上最严交规”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最具争议的是闯黄灯扣6分,扣满12分就要再学习,司机还会面对介于20元至200元人民币(3.92至39.20新元)的罚款处分。一旦大家都适应了新局面并享受改变后的有序感,回头再看看这些争辩,或许会觉得一切都值了。 |
【海外网1月5日报道】“闯黄扣6分”的新交规,成为2013年开年热议话题。新加坡《联合早报》昨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闯黄开罚”措施其实来得太晚。
文章说,2013年,中国出现第一个红火词:“黄”。
中国“史上最严交规”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最具争议的是闯黄灯扣6分,扣满12分就要再学习,司机还会面对介于20元至200元人民币(3.92至39.20新元)的罚款处分。
微博上不少人抱怨新规“脑残”,因为绿变黄的刹那间让司机很为难。如果冲过去,很可能就闯了黄灯,如果紧急刹车,很可能导致追尾事故,如果把车速放慢,又可能造成交通拥堵。
更有者提出,如果闯黄灯就等同于闯红灯,那黄灯就等于红灯,不如干脆取消黄灯,剩下红绿两灯就好,有网民甚至调侃,闯黄灯违背了牛顿第一定律。
还有网民科学化地提出:“司机平均反应时间1秒,不同刹车距离的结果是:离线5米、黄灯亮、100%闯灯;10米时、85%闯灯;20米、58%闯灯...20%是没有反应过来就闯了,80%是反应过来了但刹车距离不够。结论:只有乌龟才不会闯黄灯”。
霎时间,黄灯红了,从交通问题延伸成多层次的社会课题。乍听之下,那些抱怨和调侃既具娱乐性也具说服力,但再仔细想想,如果大家都能在红绿灯前有意识地放慢速度、谨慎守法地开车,闯黄灯的问题根本不会存在,闯黄灯该不该罚顶多只是个伪命题。
司机驶到十字路口或红绿灯之前,本应减速并做好绿灯变黄灯的心理准备,那只踩着油门的脚,要随时松开油门或换踩刹车器,这都是司机该有的基本警觉性。只要所有人都照做,一遇到绿转黄,司机在正常状态下应有时间反应过来,也不会酿成追尾。车头如果过了停止线,只能开过去,车头若还没过,就得停下,要化解黄灯尴尬并不难。
但是在北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司机一看到绿灯转黄灯,第一反应不是脚松开油门“慢、慢、慢”,而是脚猛踩油门“冲、冲、冲”,每一辆车几乎齐头“哗啦哗啦”地刷过去,就是这种黄灯加速的进攻型开车行为才最要命。交通拥堵是许多司机见黄就冲的借口,但不足以给闯黄灯的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论据。
据中国媒体引述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去年1月至10月,中国全国因闯红灯肇事导致交通事故4227起,共造成798人死亡。2011年,全国因不遵守交通信号违法行为导致交通事故4768起,共造成6143人受伤、1175人死亡。在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最多的违法行为中,违反交通信号位居前10位。
同个时候,中国驾驶人数量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中国截至2012年10月的机动车保有量为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2.56亿人。中国在逐渐发展成汽车大国,但司机的安全意识显然跟不上。
《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就引述专家指出,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骤然转变,多数人汽车社会观念和文化尚未建立,这是导致人们漠视交通规则的重要因素。然而,汽车的碰撞和自行车的摩擦不可同日而语,高速行驶的汽车,加上驾驶人麻痹大意,正像一颗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弹,会伤及路人和其他驾乘人,并危及自身性命。
从人身安全的角度看,闯黄开罚的措施其实来得太晚,再不立法管控和约束,肯定要出更多状况。如果红灯开罚是要严惩已具体构成的违法行为,那黄灯开罚是要遏制潜在的违法行为,目的是要纠正司机见黄加速的坏习惯。
当然,当局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不让任何人享有特权。当局也可参考公众的反馈和建议,在交通灯设立更多的倒计时信号,让司机能够更好地判断是开过去还是停下来。
涉及民众权益的闯黄灯新规在实施前没有足够的铺陈和讨论,在实施后引起民意反弹和质疑,虽然有损立法的执行威信,但不损立法的合理性。
任何生活中的细微改变,在过渡期和适应期都让人难受,更甭说是从上至下推动宏观的政治、经济或社会改革,因为各种方便和利益都不再享有。但必要的改变和改革还是贵在坚持,“想快就快,想走就走,想拿就拿,想跑就跑”的既定思维必须改变,而且是整体地改变。
一旦大家都适应了新局面并享受改变后的有序感,回头再看看这些争辩,或许会觉得一切都值了。
(原题:中国式闯黄灯。作者沈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