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废-台海时评

陆正之:李克强为何提出“改革红利论”?

2013年01月08日16:11    来源:海外网    陆正之(时事评论员)    字号:
摘要:笔者观察,“改革红利论”以及李克强所提出此说,正如曾在其母校北京大学长期执教的冯友兰先生所言:“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

中共政治局常委、候任总理李克强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后引起热议,也激起了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前景的热望,期盼“中国梦”早日成真。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改革”,“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时流所至,笔者也不免为此潜思默察,透视李克强“改革红利论”的提出背景和深层考虑。

依笔者观察,“改革红利论”看似是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因“人口红利”所引发,但绝非一时起兴之论。证诸李克强的一贯言行,此论应是他经过缜密思考、通观全局之后,提出的重大施政方略。在新的时空背景下,李克强高扬改革大旗,依笔者推断,至少基于三重考虑:

一、“改革红利论”是系统回顾总结中国近30年历史进程的必然结论。李克强已过知天命之年,他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30年的风雨征程了然于心。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包括李克强在内的有识之士不难得出结论,导致今日中国兴盛局面的各种因素之中,其主因应是改革开放。改革是发展的最大“推手”。邓小平何以能扭转乾坤?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群人。由于改革开放,扬弃了旧体制、旧机制,中国社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过去不能创造应有财富的资源、人口、土地等要素,在新体制、机制下,成为财富涌流的源泉。改革是中国新时期发展进步的原初动力。踏着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旋律,李克强这一代从当年“处江湖之远”,到今日“居庙堂之高”,他们自身的命运与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当世代交替,回望来时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奋斗目标,他们从改革寻求出路和突破,可谓是势所必至。

二、“改革红利论”也是立足当今中国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深思后的结论。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起点。之前中国曾经拥有的某些优势,有的已不复存在,有些优势不再明显。过分依赖生产要素支撑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产生负面后果,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了。中国民众已经有了新诉求、新期待。国际生态、环保压力日益增加。全球金融危机后,曾经巨大的外需在日渐萎缩,外向经济的黄金时代势难重现。国际经济未来走势不明朗,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中国要维系发展势头,分步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唯一的出路是靠制度红利、创新红利。要素红利释放出的能量日渐衰减,不再占据主要位置。今天的中国发展比30年前更依赖创新驱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完成。法制的完善,公平市场环境的构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厘清,价格机制、分配机制的优化,城镇化的规范(去除要地不要人的伪城镇化),只能依靠制度创新。“改革红利论”正是看到了层层叠叠的问题症结所在:当下的中国真正的增长应该靠制度创新,靠改革开路,用新的经济制度、机制取代旧制度、旧机制。

三、“改革红利论”也是体察民情民心,回应中国民众重大关切做出的重要判断。改革在任何时候都要依靠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迸发,人心思变,顺势更新。中国社会进入矛盾突显期后,人心怨怼,各种抱怨、不满集聚成戾气。人们期待新政策、新制度、新机制,呼唤深化改革,期盼在坚持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前提下,进行综合系统系列改革,从而理顺政府市场关系,破除垄断,优化分配机制。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化解矛盾,消除积怨;只有锐意改革,才能回应民众新期待,集聚社会正能量。真正的红利只能是改革。

笔者观察,“改革红利论”以及李克强所提出此说,正如曾在其母校北京大学长期执教的冯友兰先生所言:“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的改革者唯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优异的施政业绩来赢得民众的付托,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完成中兴大业。从终极意义上讲,也恰如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所言,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未有尽期,“改革红利论”自然将持续发挥其作用和影响。

(注:本文转载自“陆正之--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