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任何欲盖弥彰的捂盖子只会引起更多猜疑,使问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因为信息的不畅而搁置、积累,尤其是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日,许多负面新闻越捂越负面,越捂越糟糕。 |
14日20时许,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通勤大客车爆炸事件调查组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警方查明此次爆炸事件系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高万峰已在爆炸中身亡,标志着造成11死40伤惨案的调查工作告一段落。但记者连日在当地采访中看到,政府对媒体的采访每每推诿、拒绝,甚至企图“封口”。(1月15日新华社电)
时下,部分地方在面对好事坏事之时,对信息的公开透明往往采取截然不同的双重标准:一有好人好事就生怕传不到千里之外,一出现“负面”新闻,则生怕消息“出门”,这些让人们看到了地方官员应对社会关切的糟糕套路。不难理解,一些官员之所以在应对坏事时习惯性地玩“躲猫猫”,是出于对当地形象的维护,出于家丑不可外扬,进而极力掩盖,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事故发生后,地方对记者以及家属等进行“公关”,实则印证了有关方面正试图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以便按照自己“捂盖子”的方式让人们被动地获取信息。也正是带着这样的思维,一些地方在对待记者上,一般来说,首先是“温柔公关”,好好“款待”记者,试图让记者倒向自己的“阵营”,进而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相反,如果记者“敬酒不吃”则可能采取恐吓甚至暴力手段打压记者。当媒体利用合法手段捍卫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正当采访报道权,维护舆论监督环境,却要被某些地方政府或温柔贿赂或暴力相加,不禁令人怀疑此种公权力究竟是不是“为人民服务”了。
事实上,任何欲盖弥彰的捂盖子只会引起更多猜疑,使问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因为信息的不畅而搁置、积累,尤其是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日,许多负面新闻越捂越负面,越捂越糟糕。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常被引用:一壶已经烧开的水,却还使劲捂着盖子,结果只能是连壶底都被烧穿;而盖子一揭,尽管有可能会烫着自己的手,但沸腾的民意也就会变为蒸汽慢慢消散。这个“揭盖子”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信息公开的必要性,“控负”只能捂出越大的负面新闻。
总之,给记者的信封里装的固然可能是金钱,但更是装进了一些官员的一番心思——对监督的恐惧,抑或是对自己手中所握权力的过分自信,认为依靠权力可以让媒体消声。而回顾所有民众对政府应对突然事件较为满意的范例,不难总结出规律,那就是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处理经验,即遇事不捂,实事求是,直面对待。唯有充分认识到了坦诚以待是平稳解决问题的关键,才让谣言止于信息公开,让舆论趋于平和理性。如果每次出了事只知道手忙脚乱地“危机公关”,拒绝监督,那还谈何打造负责任政府,谈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