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时表示,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方应尊重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正确处理历史问题。习总书记的这番讲话,为一段时间以来陷入困境的中日关系如何改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
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习近平表示,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方应尊重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正确处理历史问题。
习总书记的这番讲话,为一段时间以来陷入困境的中日关系如何改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中日关系能否改善,在于能否实现战略互惠、经贸互利、国民互信。三者虽互有交错,彼此影响,但国民互信的建立最为困难,也最为关键。由于导致国民互信难以建立的钓鱼岛、靖国神社、南京大屠杀、历史教科书“四大问题”,都是历史问题,而包括安倍在内的一些日本政要,之所以在历史问题上多次刺激中国人民感情,最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社会涌动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存在。所以,化解日本极端民族主义,使日本反思历史,建立国民互信,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关键。
为什么日本迄今不能真正“以史为鉴”?为什么一些极右政客能够以“借史还魂”煽动民意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战败后,日本政府提出“一亿总忏悔”。然而,正如日本学者大沼保昭所言:“这是责任最重的人,呼吁那些责任最轻的人一律进行总忏悔”。缺乏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战争责任的历史担当,在日本社会仍普遍存在。这也正是安倍为何试图以所谓面向未来的“安倍谈话”取代“村山谈话”的主要原因。
缺乏对历史的反思,更因为战后日本政治体制和政权机构没有被摧毁。这也是盟国战后改造日本和德国的最大差异。在冷战结构形成后,大批战犯和战犯嫌疑犯得以获释并重操权柄,其中安倍晋三的外祖父、二战甲级战犯嫌疑犯岸信介还在1957年后两度出任首相,并在任内修订了“日美安保条约”。安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表现,及其对“日美同盟”的强调,与其外祖父有一脉相承的关联。
日本政要缺乏历史担当,还因有民意基础的“东京审判史观”。“东京审判史观”的始作俑者,是提出甲级战犯“全员无罪论”的印度籍法官拉达·彼诺德·帕尔。按照帕尔的观点,东京审判是“成王败寇”的审判,缺乏法理的正义。他的理论观点影响深远。2005年,靖国神社专门为帕尔树立了雕像,NHK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2007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率团出访印度,专门会见了帕尔的长子。日本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安倍试图以此获取选民支持。
须知,日本社会对于战争责任缺乏反思“草根化”,右倾思想乃至军国主义在日本民间仍有不小的市场。然而,作为执政者,不能仅为讨好一部分民意而任意妄为,而应有不同于常人的大局意识与责任担当。
那么,日本政要当以何种方式面对历史问题?习总书记在会见山口那津男时提出:“中日要像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那样,体现出国家责任、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推动中日关系克服困难,继续向前发展。”确实,日本老一辈领导人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有些做法,是可取的。
众所周知,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5年8月15日首次以公职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中国等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强烈反应。但翌年他不仅没有继续原来的错误,而且在同一天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虽然距战争结束已经有40年,但是不幸的历史伤痕依然深深留在亚洲近邻各国国民的心中。”确实,若日本无视中华民族沉痛的集体历史记忆,不断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不正视和正确处理历史问题,国民互信如何建立?按中曾根康弘信中的表述:“充分尊重世界各国国民的感情,是为了构筑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国家关系的政治家,采取明智行动时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样作为首相的安倍晋三,是否能够以此为鉴?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