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的大学,就算是贵为北大、清华,其所设专业,又包含多少生存竞争的技能? |
由北京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吸纳了500多名高校毕业生,相继加入“养猪卖肉”的行列。大学毕业生如此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还是开辟了更多发展的路径?是社会需要的适应?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成了争议的焦点。(2月3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没有记错,早在5年前,这件事情就曾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也引起类似的争议,但你议论还是不加议论,“土猪大王”就在那里,执着如初、不离不弃,且几年间名声鹊起,品牌越来越响,引力越来越大,不但“壹号土猪”登陆各地农贸市场,而且公司已有500多名大学生加盟进来,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至此,要想不成为关注的焦点,恐怕都不由你。
可是争议,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上述的几个问题,不再具有更多的价值。比如大学生学非所用,毕业后从事和原来专业大相径庭的工作,早就是存在的事实。党的书记和国家主席,也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哪个学校也没有“书记”和“主席”的专业。美国西点军校虽然为美国军队培养过优秀人才,可除了海军、空军、陆军等各大军种以外,像杜邦、通用、可口可乐这样的跨国公司,也有西点人才的身影,甚至是最高的领导。资料显示,建校以来,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了三位总统、五位五星上将、3700名将军以及无数精英人才;在商界,自二战以来的世界500强里,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2000多名,总经理5000多名。([美]费拉尔·凯普著《没有任何借口》)似乎没听说过西点不务正业的议论,或者是高等教育的悲哀。但倘若就此说明高校“开辟了更多发展的路径”,却缺乏有力的实例的支撑。因为北大(或者别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卖猪肉根本不是他们一开始就能预料的结果,也绝不是高校培养的初衷。所以非要说高校开辟了更多的路径,只能说有点反讽的意思。如果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清醒,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也许会更加合理。
再说,大学生去卖猪肉,由于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信息的优势,使他们绝对有别于一般操刀卖肉的“屠夫”。“壹号土猪”品牌和如今形成的“土猪大王”的规模,就是这一优势的佐证。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参与养猪、卖猪以前,没有出现像“壹号土猪”这样运用现代商业技术孕育培育的品牌?就说明这不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相反是大学生在现实面前一次华丽的转身和准确的定位,摒弃了原有狭隘僵化的观念。倘若这些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不愿屈尊大驾直面现实,浑浑噩噩、游手好闲,那才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500大学生卖猪肉是对社会需要的适应,这才是上述四个问题中唯一的一个“真问题”。
如今的大学,就算是贵为北大、清华,其所设专业,又包含多少生存竞争的技能?其他院校更不消说。既然不能为自己的学子打下就业的保票,学生们放下了架子,不再纠结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是脚踏实地、规划自我、努力工作、积蓄能量,挣脱应试教育形成的桎梏,从事一份合适的工作,不说最好,也是一个值得认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