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环球时报:抛开快慢争论,换个角度看改革

2013年03月12日10:09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本次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向市场、社会放权,但究竟能放到什么程度,这不仅取决于设计方案,而且取决于改革的实践过程。不仅取决于政府有多少改革决心,而且取决于市场和社会发育到了什么程度。它一定是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改革大互动,舆论的支持、抱怨和指责在促使这个大互动更加紧凑。

  大部制改革方案引来大量评论,其中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很多评论者希望大部制改革带来政府职能的实际转变,尤其是多一些政府对市场的放权。但当官方表示铁道部拆分成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之后,票价将接受市场调节,舆论又立刻反对。因为这很可能带来铁路票价的上涨。

  这就是中国改革现实难度的一个写照。强烈要求中国铁路市场化和最关心票价稳定的并非同一个群体,但这些诉求会在同一个时间挤到中国改革的日程表上,登上舆论最突出的位置。最成功的改革是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或者在二者之间做到公众满意的平衡。

  然而未必所有改革都能这样幸运。很多改革者只能追求实现最主要的目标,并努力得到社会主流力量或相关主要力量的支持,而不能奢望社会舆论的普遍满意度。

  目前对于政府放权,社会的共识度相当高。一是因为这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二是它有利于限制政府权力,减少官员的腐败机会。改革只要是朝着这个大方向走,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

  但放权应放到什么程度呢?问题就来了。这是个“技术性问题”吗?官方一定认为是的。但会有一些人把它“上纲”成政治问题,认为一旦放权的速度和尺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是利益集团在从中作梗,就是改革者缺乏真正的诚意。

  现在批评改革“太慢”的声音很强,它们已对政府的具体改革设计构成压力。主张改革尽可能快的人,往往更注重改革的结果,而不太在意改革的过程。而改革的结果和过程对社会都很重要,政府必须同时对它们承担责任,这不像一句托词。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没有能力向舆论证明,它所制定的改革速度是这个国家各种利益平衡之后的最佳值。舆论的质疑很尖锐和顽强,其中有一种声音很典型,即认为发改委的职能不转变和削弱,大部制的调整只是政府权力在部门之间的搬家。

  改革快和慢的争论很难有输赢,因为站在不同的利益位置甚至信息位置,都会对改革快慢形成不同的感受。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个说不清的问题。

  我们或许可以试着换个角度探讨。在改革早已启动并运行30多年后,新的改革主要靠发动者强势推出来,还是主要靠前面改革积累的现实冲出来。这两种改革当然不是对立的,但“力排众议”的改革和“顺势而为”的改革还是会有所不同。

  当今天改革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时,特别是在民主有了很大成长之后,或许“顺势而为”更容易成为改革者的选择,也会在更多时候成为改革的真实情形。因为势的积累是改革现实需求的积累,也是民意的积累,当势足够大时,改革在今天的中国已不可能不发生。当一些改革“推不动”时,或许并非真是“利益集团”作梗,或者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发动这项改革还不成熟。

  本次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向市场、社会放权,但究竟能放到什么程度,这不仅取决于设计方案,而且取决于改革的实践过程。不仅取决于政府有多少改革决心,而且取决于市场和社会发育到了什么程度。它一定是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改革大互动,舆论的支持、抱怨和指责在促使这个大互动更加紧凑。

  只要舆论足够开放,所有政府都会显得相对保守,左顾右盼,政府不大可能跟舆论比“勇气”。但政府一定要对改革的真实效果负责,而一个好效果的形成,决离不开改革实际快速和坚决的贡献。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