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王平:台当局“NO思维”耽搁了自己

2013年03月20日08:11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平    字号:
摘要:马英九执政5年多来,两岸关系取得诸多进展,但若满足于此而裹足不前,良机恐怕失不再来。

上周,台湾“海巡署长”王进旺在“立法院”表示,台湾在保钓问题上将坚持“不与大陆共同处理”。同一天,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高华柱答询时强调,台湾与大陆“不军事交流的政策没有改变”。近期很多人呼吁两岸就南海与钓鱼岛问题进行合作,台当局频频说“NO”,令人遗憾。

“NO”的习惯

台湾当局对大陆说“NO”,已成惯性思维。上世纪80年代蒋经国时期,奉行的是“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为对大陆“和平统一”政策的回应。

李登辉的“NO”,针对的是两岸本来各自恪守的一个中国原则,他抛出“两国论”,造成台海危局。

陈水扁上台后,先承诺“四不一没有”,即不宣布独立、不更改“国号”、不推动“两国论入宪”、不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这些“不”倒是正面的,可惜扁食言了,后来不但废除了“国统纲领”与“国统会”,还拿出“一边一国论”,大搞“去中国化”。

马英九当政,提出新的“三不”——“不统,不独,不武”,遂成台当局处理两岸问题的新基调。“不独”是国民党有别于民进党的根本,然而“不统”还是要放在最前面,这种次序安排,多少反映出“不对大陆低头才是优先选项”的深层心态。

这样的思维下,马英九前4年用深绿背景的人主管两岸事务,两岸交流虽然突飞猛进,却总在细节处磕磕碰碰,倒手拗脚。在“没有连任压力”的第二任期,人们期望他会在两岸关系上放开手脚,马却一开始就声明“和平协议不是两岸政策优先事项”。如此这般,官员纷纷把“不”当作口头禅了。

对大陆说“不”是一种习惯,一种情绪,甚至一种文化。“如果国民党不敢对大陆说不,会被一些人说没种。”一位台湾朋友私下交流时曾这样说。

“NO”的顾虑

当然,说“不”并非一味的情绪化,更多的是基于政治利益考量。

当年民进党以搞“台独”起家,为了对抗大陆,经常制造被大陆“欺凌压迫”的假象与悲情。民进党当政8年大搞“去中国化”,妖魔化大陆,深刻地改变了台湾社会的自我认知,强化了台湾人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国民党重新上台后,没有显示出拨乱反正的果敢,而是更多地去迎合膨胀的民粹,在对大陆“门打开”的同时,更强调“阮顾厝(闽南语,一起来护家之意)”,既要“两岸携手赚钱”,又时刻不忘“守护台湾尊严”,“保住台湾利益”。马英九团队认为这样最有利于保住选票。

正因如此,马英九第一任期会对民进党的“抹红”批评那么敏感;所以陆生赴台读书,会被加上苛刻的“三限六不”;所以陆资入台会“裹上小脚”,限制多到当局官员都说“只有头壳坏掉才会进来”;所以台湾宁愿舍近求远进口美日的玉米小麦,会去进口美国瘦肉精牛肉,也绝不会进口便宜的大陆农作物……

另一个原因来自美国。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认为,马英九两岸政策的最大问题是受美国“以台制中”战略的牵制,至今不能摆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邱毅直言,在钓鱼岛问题上,马英九是亲美派,其考虑的出发点是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